第二百八十七章 陇西护渠
陇西的晨光裹着水汽,洒在苏琬琬去年主持修建的灌渠上,水流顺着渠槽平稳流淌,滋养着两岸绿油油的粟苗。赵正的大军行至渠边时,恰逢农户张福全带着族人清理渠内的杂草 —— 他手里握着的短柄犁,还是王老铁特意为陇西山地改良的,木柄上的吐蕃卷草纹被摩挲得发亮。
“摄政王!” 张福全老远就认出了赵正的银甲,赶紧放下手里的活,快步迎上前,身后跟着两个捧着粟米的儿子,“您怎么来了?是要去敦煌吗?”
赵正翻身下马,走到渠边,指尖拂过渠壁的夯土 —— 结实得能抵住雨水冲刷,这是新政里 “民心工程” 的见证。“路过看看灌渠,” 他笑着说,“今年的粟苗长得不错,多亏了这渠吧?”
“可不是嘛!” 张福全指着田里的粟苗,语气里满是感激,“去年还怕旱,如今渠水通了,俺家三亩地收了六石粮,比往年多两成!俺们都说是‘摄政王渠’,要世世代代护着。”
正说着,忽然传来一阵争执声。赵正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年轻士兵正蹲在田埂上,手里捧着半株被踩倒的粟苗,满脸愧疚地跟农户道歉 —— 原来是士兵行军时不小心踩坏了庄稼,农户虽没责怪,士兵却执意要赔偿。
“怎么回事?” 赵正走过去,士兵立刻站起身,声音有些发颤:“摄政王,俺不小心踩坏了大伯的粟苗,想赔他五文钱,可大伯不肯要。”
农户李老汉连忙摆手:“将军,这点小事不算啥!你们是来护商路的,俺们感激还来不及,哪能要你们的钱?”
赵正看着士兵手里的粟苗,又看了看李老汉真诚的眼神,忽然对身后的石守信道:“传我命令,全军将士行军时必须走田埂,若不慎损毁庄稼,按市价双倍赔偿,不许推诿!” 他又转向李老汉,从怀里掏出一小块银子:“大伯,这钱您收下,就当是朝廷给您的‘青苗补贴’,往后要是渠有问题,随时找辅营兵帮忙。”
李老汉接过银子,眼圈有些发红:“摄政王真是体恤百姓!俺这就去叫族人,帮大军搭临时营寨,让将士们有地方歇脚!”
午后,赵正带着慕容芷、赵普沿灌渠巡查,发现渠坝有一处轻微渗漏 —— 是去年修渠时没夯实的土缝。“得赶紧补,不然雨季后会漏得更厉害。” 赵正蹲下身,用手捏了捏湿土,转头对石守信道,“让将士们帮忙运些夯土来,再叫张福全来指导,他懂这渠的脾气。”
士兵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扛着夯土,有的拿着铁锹,张福全则带着族人送来木楔和麻绳 —— 这是修渠时学的 “木楔堵缝法”,把浸过水的木楔塞进缝里,再用麻绳捆紧,最后填上夯土,就能牢牢堵住渗漏。
“摄政王,您看这样塞木楔才对,得斜着塞,才能撑住渠壁。” 张福全手把手教士兵们操作,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却笑得格外开心,“俺们陇西人都记着您的好,能帮大军做事,是俺们的福气。”
赵正站在渠边,看着士兵与农户们一起补渠坝的场景 —— 汉族士兵扛土,吐蕃族辅兵捆绳,农户们递水,画面热闹又和睦,像极了各族共修漕渠的模样。他忽然对赵普道:“民心就是这样,你护着他们的田,他们就护着你的路。”
赵普点头,目光扫过远处窃窃私语的士兵 —— 几个老兵正拿着干粮,低声聊着 “点检为天子” 的说法,是他昨晚让影卫悄悄散播的。“将士们心里都有杆秤,知道谁能给他们安稳,谁能给百姓安稳。”
夕阳西下时,渠坝的渗漏终于补好。张福全杀了自家养的鸡,炖了一锅粟米粥,非要请赵正和将士们尝尝。赵正没有推辞,和大家围坐在渠边,就着鸡肉喝米粥,听张福全讲修渠时的趣事 —— 比如王老铁如何改短柄犁,苏琬琬如何熬夜画渠图。
(第二百八十七章完)
喜欢雪月大明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雪月大明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