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刘虞也有士族军阀的局限性和政治野心。不过比起好战求功的公孙瓒,许衡认为:对饱受战乱之苦的幽州百姓而言,刘虞的存在意义更为重要。
许衡衷心期盼刘虞能在与公孙瓒的对抗中取胜。汉室边疆太需要这样能稳定局势的能臣了。更何况作为汉室宗亲,刘虞无疑是荆州最可靠的盟友。
\"族兄,大司马当年平定叛乱主要依靠幽州豪强,但要想对付公孙瓒,光靠这些人手恐怕不够...应当广招贤才,取长补短。\"许衡向刘和建议道。
\"取长补短?\"刘和性格宽厚,并不因许衡直言其短而恼怒,反而诚恳请教:\"伯瑜但说无妨,我父子有何不足?\"
《幽州之困》
刘和轻抚短须,沉吟道:\"伯瑜无需忧虑。我父子虽不善兵事,但家父在幽州威望甚隆。渔阳鲜于氏、广阳阎柔等豪强,乃至田畴这般名士皆愿效命。上至士族,下至庶民,莫不景从。若要聚兵十万,不过举手之劳。至于勇将之流,实非必需。\"
许衡闻言暗叹。
士族这般自矜确有其理。刘虞能统合幽州各方势力,权柄自然稳固,原不必另寻奇才。正如荆州刘表倚重蔡、蒯等大族,便可高枕无忧。
然幽州乃边陲要地,经年战事中崛起了以军功立身的武人集团。他们无家世凭依,全仗刀锋搏命,不仅骁勇善战,更深谙用兵之道。
在中原州郡,这般人物难有出头之日。但在幽州,铁血军功便是他们的进阶之梯。
刘虞怀柔异族之策,恰与公孙瓒等武人的立身根本相悖——既要靠斩首虏获晋升,岂容大司马与胡人互市?纵使幽州安居乐业,这场生死之争亦无可避免。
史载刘虞确曾振臂一呼,十万之众云集响应。
然公孙瓒仅率数百劲卒,便将其彻底击溃。
--------
败因可归结为两方面不足。
首先,临时征召的十万士卒作战能力严重欠缺。
其次,刘虞本人统军才能存在明显缺陷。
...十.
见刘和满是自信的神情,许衡摇头叹息,直言道:\"十万之众看似雄厚,实则对令尊而言反成负担。此次追击董卓便可见端倪--大司马虽为幽州主帅,却因不谙兵法反被公孙瓒牵制,任由其突袭西凉军...\"
\"结果导致大司马在军中威信受损,反倒成就了公孙瓒的威名。即便再给十万兵马,又怎能保证不会重蹈覆辙?\"
刘和闻言神色凝重。许衡继续发问:\"十万大军如何编组?粮草如何配给?战马每日需多少草料?安营需设多少岗哨?各营间距多少?行军时各兵种如何调度?前锋、奇兵、后应、粮道、守寨各需多少兵力...\"
这番连珠炮似的诘问让刘和额头沁出冷汗。他原以为兵力越多越好,却未料统军之道如此复杂。
统帅能力决定带兵上限。兵力越庞大,部将间的派系争斗就越激烈。正如许衡麾下尚有蒯越、蔡勋两派之分,十万军中又该有多少派系?
经此点拨,刘和方知幽州局势远比他想象的复杂。公孙瓒非但不是助力,反倒可能成为致命弱点。
他正色请教:\"伯瑜年少却见识超群,既识破幽州困局,又知我父子短板。如今看来,以公孙瓒为首的武将确是家父心腹大患...但又能去哪寻得可用之将?\"
\"兄长莫急。\"
许衡执起桌案上的竹简,提笔沾墨,在简上书下一排姓名。
\"这是?\"刘和不解地问道。
许衡将竹简递与刘和:\"若论征战,大司马不及公孙瓒;但论治政,公孙瓒不及大司马万分之一。\"
刘和接过竹简:\"伯瑜有何高见?\"
\"分化......从公孙瓒的将校中离间,再择其良才为己所用。\"
\"如何离间?\"
许衡含笑道:\"幽州诸将依附公孙瓒,只因大司马开设边贸,断了他们立功之路。只需频遣右北平军出战,多立战功,厚加封赏,假以时日,必能收服部分将领为我所用。\"
刘和叹息:\"可如今幽州边贸稳定,怎能无故挑起争端?\"
许衡笑意更浓:\"外族不反,自有他人作乱。如今青州、黑山黄巾势大,拥众百万。大司马可派兵剿贼,收编流民充实幽州。一则可让将领立功受赏,二则可增加本州人口。\"
刘和皱眉:\"决不能再派公孙瓒出征,以免他功劳过大。\"
\"自不用公孙瓒......\"许衡指了指竹简,\"这不都给兄长列好人选了么。\"
刘和低头细看,只见竹简上书:
刘备、关羽、张飞......赵云!
刘和惊讶抬头:\"这些人是?\"
\"首名刘备,现为公孙瓒帐下别部司马,与其同出卢植门下。况且......\"许衡顿了顿,\"此人自称中山靖王之后,当与咱们同宗。\"
\"伯瑜如何知晓?\"
\"恩师元节先生曾与卢尚书书信往来,谈及缑氏山门生,故有所知。\"许衡面不改色地将谎话推给了自己老师。
(
许衡接着指向刘备身后的\"关羽\"、\"张飞\"之名,说道:\"此二人乃刘备心腹,虽名声未显,却深谙兵法韬略,尤其那关羽更是难得。\"
刘和目光移到下一个名字上......
\"赵云乃常山人士,在当地素有威望。\"许衡解释道,\"此人日后或率乡勇投奔公孙瓒......无论如何都需大司马先行截获。此子颇具将帅之才。\"
略作停顿后,许衡继续献策:\"若大司马与令尊信我,不妨擢用这几人。可命赵云统辖刘关张三人,代大司马操练兵马。日后征战之时,大司马坐镇后方督运粮草,以赵云挂帅,刘关张为副,集结豪族私兵,当不惧公孙瓒。\"
许衡虽对赵云有意,奈何鞭长莫及。不如先引荐给同宗刘虞,既全了自己心思,又能壮大盟友实力。他特意建议让赵云节制刘关张,自有其深意。
刘和却皱眉道:\"贤弟举荐之人着实令人费解。单说刘备与公孙瓒乃缑氏山同窗,岂会助我等对抗故交?\"
许衡从容答道:\"刘备胸怀大志却不得伸展。他虽自称中山靖王后裔,但终究疏宗末裔。若大司马以宗正身份为其正名,便是他的再造恩人。但凡明理之人,焉能恩将仇报?\"
......
许衡对刘备并无成见,既不刻意打压,也不特别关注。他推荐刘备辅佐刘虞,纯粹是认为刘虞需要这样的人才。
在许衡看来,此时的刘备尚无逐鹿之心。毕竟人的野心总会随境遇而变化。地位决定立场,自古皆然。若能令刘备为刘虞效力,必能使己方实力大增。
北方诸侯中,唯有刘虞能凝聚北地人心与袁绍分庭抗礼。
面对袁氏四世三公的显赫声望,纵使刘备、公孙瓒等武将战功赫赫,终究难揽士人之心。
他们尚未具备令一方贤才归附的威望。
......
提及刘虞启用赵云之事,许衡不过是试探性地推荐。
他虽能以恩师张俭之名举荐刘备,却无法解释如何识得赵云。
所幸刘和修养甚佳,并未深究此事。
刘虞本非庸才,可惜强逞武将之能,亲征公孙瓒反致败局。
若不行此昏招,他与公孙瓒之争未必没有转机。
这类人物与刘表相似——长于理政安民,拙于征战杀伐。
治国当效袁术驭孙坚之法:委大将征伐,而后方以粮饷制衡即可。
......
\"另有渔阳田豫,若得机缘,望大司马收为臂助。\"许衡最后又向刘和推举一人。
刘和虽诧异许衡对幽州人才如数家珍,却也不便多问,只是默记于心。
若旁人举荐,他必不屑一顾。但许衡之言,却令他格外重视。
自荆州军北上以来,许衡代表刘表进驻司隶的作为确实令人叹服。
更何况他方才剖析幽州局势鞭辟入里,为刘虞父子筹谋更显赤诚。
面对这般真挚少年,刘和岂能无动于衷?
长谈彻夜后,刘和次日告辞离去。
......
见过许衡,刘和返回己方大营。
此时公孙瓒部尚驻弘农,而刘虞兵马已撤回河南尹。
刘和面见父亲,将许衡所言之事一一详述。
幽州牧刘虞因公孙瓒强逼出兵之事郁郁寡欢,恰逢许衡率部南撤荆州,更觉汉室前途晦暗不明,遂遣长子刘和前往探询荆州方面对护君盟约及朝廷的态度。
未料刘和此行不仅带回荆楚士人的立场,更牵出关乎幽州存亡的要事。当刘和将所见所闻禀明后,这位白发苍苍的州牧竟闭目捻须,陷入长久沉默。以他这般年岁与地位,平素罕有人敢直陈其过,何况出自许衡这等少年之口。
然刘虞性情温厚,虽缺枭雄胆略,却胜在虚怀若谷。他将儿子所述之言在心头反复掂量,终是睁眼发问:\"我儿以为刘伯瑜这番评语,可算公允?\"
刘和谨慎应道:\"孩儿不敢妄断,还请父亲明鉴。\"
见儿子如此老实,刘虞不由轻笑,随即又问:\"你可知为父平生最重哪部经典?\"
\"父亲精研《五经》,尤擅《尚书》《礼记》。\"
\"正是...\"老州牧长叹,\"熟读礼经之人,如何懂得统兵征战?又怎能镇得住那些沙场武夫?刘伯瑜所言,确是一语中的。\"忽又问道:\"那位刘玄德现在何处?\"
刘和回禀:\"据探马回报,这位公孙瓒帐下的别部司马近日常在两军之间往来,每三五日便从我军大营运粮至白马义从营地。\"
\"哦?\"刘虞挑眉,\"既是公孙伯圭同窗,又任别部司马,却甘做押粮之职...若非明珠蒙尘,便是谦逊之人。\"略作沉吟后吩咐:\"下次此人再来,引他入帐相见。\"
两日后,刘备如约来到刘虞军营领取粮草,却被刘和秘密引入主帐面见刘虞。
这位来自涿郡的将领面容俊朗,肤色白皙,生得一对显耳,修长的身形透着不凡气度。
\"末将刘备,拜见大司马。\"刘备向刘虞恭敬行礼。
刘虞打量着眼前这位气宇轩昂的将领,略带惊讶地问道:\"阁下可是涿县刘玄德?\"
\"正是在下。\"
\"听闻足下出自汉室宗亲......是中山靖王后裔?\"
刘备没想到会被问及此事,连忙应是。
刘虞轻抚长须,缓缓说道:\"且将你的籍贯,以及能记得的祖辈名讳......都报与老夫知晓。\"
见刘备面露困惑,刘虞继续道:\"老夫曾在京城担任宗正一职,各郡皇族的户籍名册,都归老夫掌管。你且将祖辈世系细细道来,容老夫为你查证......是否在京中皇族名册留有记载。\"
刘备先是怔住,旋即恍然大悟,心中顿生欢喜。
自西汉立国以来,历经数百年繁衍,刘氏宗亲遍布天下,支系旁出者不计其数。仅在涿县一地,与刘备同称中山靖王之后的刘姓族人就不下数十。若放眼整个中山国,打着中山靖王旗号的宗亲更是多如牛毛。
喜欢三国:曹营悍将,从马镫破阵开始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三国:曹营悍将,从马镫破阵开始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