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大朝之后三日,京城风声未歇。
陆明远那一纸奏疏像块烧红的铁,砸进尚算温热的雪地里,滋啦作响。
他联合六名老儒上书,言辞激烈,请废“孩童共书永不开禁”之事,称“国典神圣,岂容儿戏涂鸦入史廊”。
礼部几位侍郎虽未公开附议,却在私下传话,说太学风气已乱,若再纵容庶民口述入史,百年之后,国将无信史。
消息传到王府时,苏锦黎正坐在檐下晒太阳。
她手里捏着一封刚拆的密函,是柳知秋从安国公府带出来的——陆明远昨夜写了三稿奏章,前两稿被他自己撕了,第三稿墨迹未干就派人送往礼部。
他的书房灯亮了一整夜。
“他倒真是一片赤诚。”苏锦黎轻笑,指尖拂过纸面,“可惜忠错了地方。”
她没动怒,也没召见裴文昭商议对策,反而唤来柳知秋:“去查那日参与‘共书’的百名孩童,把他们的姓名、籍贯、家世都整理出来,尤其查祖辈是否曾涉‘灯变案’。”
柳知秋一怔:“您怀疑……”
“不是怀疑。”苏锦黎目光沉静,“我是知道。”
三日后,名单送至案前。
一百零三人中,竟有三十七人父祖曾因“灯变案”流徙边地。
他们不是权贵之后,也不是世家门生,而是靠着科举翻身的匠户子弟、屯田遗孤。
有人的父亲死在戍所,尸骨未归;有人的母亲沿街乞讨供子读书,只为一句“别让人忘了那夜的火”。
苏锦黎提笔圈出几个名字,递给裴文昭。
“把这些孩子的家书、遗物,能找出来的都找来。”她说,“我要在太学办一场展览——叫‘拾遗家书展’。”
裴文昭看着名单,神色渐凝:“您是要用血缘说话?”
“不。”她摇头,“我要用事实凿穿谎言。他们不是涂鸦,他们是被抹去的人终于开口。”
太学东廊临时辟出展区,灰布诏片、残破信笺、手抄灯诗一一陈列。
有些字迹被水浸过,有些边缘焦黑,显然是从火里抢出来的。
最中央展台放着一只陶铃,裂了缝,内壁刻着一行小字:“父亡于戌时三刻,铃响则吾族不灭。”
展览开放当日,观者如堵。
士子们原本抱着讥讽心态而来,想看朝廷如何拿孩童游戏当正经事。
可当一名八岁幼童站在台上,用稚嫩声音朗读亡父遗言时,全场静得连风都停了:
“若后人记得火未灭,我死亦无憾。”
那声音不大,却像一根针,扎进每个人心里。
有人低头看着自己袖中尚未递出的弹劾稿,忽然抬手,一点一点,将它撕成碎片,撒在风里。
与此同时,萧澈也动了。
他察觉赵砚之近来频繁出入宗室府邸,又通过内线得知,对方正密谋借皇太后寿辰之机,提议“重定史官规制”,意图彻底剥夺民间口述史料的合法性。
一旦得逞,所有拾遗亭、陶铃记事都将沦为非法。
他不动声色,反其道而行。
腊月初七,天未亮,他便带着李崇山之子李承武,前往早已废弃的羽林营旧址祭奠阵亡哨卒。
随行只带几名亲卫,香烛简朴,礼节却极尽庄重。
他在每一块无名碑前焚纸酹酒,默念生年不详、卒于某年某月某日。
临走时,一名随从“不慎”遗落一只油布包裹。
半个时辰后,这份《贞元年间边防调度密档》残卷,便经由宗室眼线之手,呈到了太后宫中。
次日清晨,太后召见萧澈。
“你说这档子虚乌有?”她将残卷拍在案上,目光锐利如刀。
萧澈垂首:“属实。”
太后一震。
“但儿臣核查发现,当年虚报名额所得银两,并未落入私囊。”他缓缓抬头,“全数用于铸造陶铃,分发至北境三十哨点,每户百姓皆持一铃,遇警则击。正是这些‘虚兵’,在灯变那夜,传出了第一道求救信号。”
殿内寂静。
太后久久不语,最终长叹:“你们……早把死局走活了。”
同一时间,沈砚舟已在京畿十三县巡回开庭。
刑部压下《民录参证条例》,他便绕过衙门,在各县大堂外设临时审席,专听“记忆作证”。
每场庭审必邀当地长者讲述十年前“灯变”前后见闻,书记官现场刻录于陶片,当场封存。
昌平那一日,一位盲眼老妪拄杖登台。
她手指沿着陶碑纹路缓缓移动,忽然停下,背出一段早已失传的户部批文编号:“贞元十七年冬,拨银三千两,购炭十万斤,付幽州巡防使李崇山,用途:寒夜值守。”
沈砚舟当即命人调档核对。
一刻钟后,差役气喘吁吁奔来:“回大人,原件尚存,编号一致,一字不差!”
人群哗然。
自那日起,百姓争相前来“说记忆”。
有人讲那夜火光映红半座城,有人说曾听见宫墙内有女子呼救却被捂住嘴……刑部起初封锁消息,后来发现舆情如潮,不得不松口,称“民声汹涌,难再无视”。
这一夜,王府书房灯火通明。
苏锦黎翻阅着各地送来的陶片拓本,忽听窗外风动,檐铃轻响。
她抬头望去,见一片雪花落在琉璃泡上,转瞬融化。
柳知秋推门进来,低声禀报:“谢姑娘今早在城南茶肆听了一场盲女说书,回来后一直伏案写东西,谁也不见。”
苏锦黎没问她在写什么。
她只是轻轻合上手中册子,望向窗外沉沉夜色。
有些声音,一旦被唤醒,就再也不会被沉默。
谢云澜那夜写下的,是一曲新谱。
她将盲女说书的词句拆解重组,按音律填入古调,三日不出门,只焚香净手,一遍遍试琴。
琴弦微颤,如雨滴石阶,似火落雪地——不是宫中雅乐那般工整清贵,而是带着市井烟火里的颤抖与不甘。
她把这曲子命名为《拾遗吟》。
初春的风还冷,她却已动了大主意。
“天下不止一个拾遗亭。”她在王府后园见苏锦黎时这样说,“若记忆能传声,为何不能处处有耳?”
苏锦黎正在看岭南来的一份手札,闻言抬眼:“你想做什么?”
“百亭计划。”谢云澜眸光清亮,“在每一县设一座拾遗亭,由当地太学生或乡学子弟主持,每月收集口述、遗物、残简,汇总上报修史院。不靠官衙,不倚权门,只凭民间自觉。”
苏锦黎沉默片刻,指尖轻叩案角。
这不是政令,也不是奏疏,而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扎根。
朝廷可以封嘴,却封不住千百个角落里悄然立起的木架;礼法可以禁言,但挡不了百姓想说话的心。
“礼部不会答应。”她淡淡道。
“我知道。”谢云澜笑了,“但他们若真要拦,就得先解释——为什么连一只铃都不能响?”
首批三十亭落成那日,礼部果然发难。
一纸公文飞至各地州府,称“琉璃铃非礼制所载,庶民私悬,有僭越之嫌”,责令拆除。
无人回应。
七日后子夜,春寒料峭,细雨如丝。
全国三十余座拾遗亭同步举行“无声祭”。
没有钟鼓,没有诵读,只有人们手持无铃的木架,静立雨中。
孩童依偎在父母身侧,老者拄杖低头,学子们衣衫尽湿,却不肯离去。
京城报馆派人暗访,连夜绘图刊发,《京华时报》头版登出一幅素描:数十人伫立雨中,手中空架指向苍天,配文仅八字——
他们不说,但我们听见了。
坊间震动。
三日后,皇帝未发一诏,也未召见任何人,但内廷传出话来:各地拾遗亭可正式挂牌,原禁令“暂缓施行”。
谁都知道,这是默许。
而真正让旧势力心惊的是后续——岭南拾遗亭传来消息,一位老渔夫冒雨送来半块烧焦竹简,边缘卷曲,字迹斑驳,却是先帝亲笔批语:
“太子不堪继统,惟七郎性似朕少年时。”
苏锦黎收到拓本时,窗外正飘着融雪后的第一缕阳光。
她盯着那行字良久,未语,未惊,甚至没有召见萧澈。
她只是命人备轿,秘密召裴文昭与谢云澜入府密议。
裴文昭见字色变:“此语若现于朝堂,必引滔天风波。赵砚之等人只需一句‘动摇国本’,便可借机清洗新政诸臣。”
谢云澜却轻轻拨动琴弦,一声轻响划破寂静:“可如果我们压下它呢?那我们和当年焚书的人,又有什么不同?”
室内沉寂如渊。
苏锦黎最终提笔,在副本末尾添了一行小字:
“此语存疑,然其所出之地,乃当年焚书吏后人家中——或许,真相从来不怕火。”
当夜,她亲自监督,将原件封入特制陶匣,匣外包铅,再以火泥密封,埋入新修史院的地基之下。
碑石立起,刻字朴素:
待启之时,当由百民共监。
风穿檐铃,轻响如诉。
仿佛历史正从地下生根,悄悄顶开冻土,等待破晓。
喜欢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