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楠“血素描”案带来的阴霾尚未完全散去,滨海市警方面对的压力并未减轻。就在该案进入司法程序后不久,一起新的、同样透着古怪气息的案件,再次摆在了李振的案头。
这次报案的,是市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着名的音乐家苏念安。他报案称,乐团近期排练一首名为《深渊回响》的现代派交响乐时,连续发生了诡异事件。
“不是意外,绝对不是!”苏指挥在刑侦支队接待室里,脸色苍白,手指神经质地绞在一起,“第一次,是定音鼓的鼓皮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破裂,声音响得吓人,打断了排练。我们检查了鼓,没有任何人为破坏的痕迹,就是……自然破裂,但时机太巧了。”
“第二次,”他咽了口唾沫,眼中带着恐惧,“是在排练到第三乐章,那段极其压抑、充满不和谐音的段落时,第一小提琴手林悦的琴弦突然全部崩断!琴弓都差点脱手!更诡异的是,她事后告诉我们,在琴弦崩断前的一瞬间,她好像……听到了一声极其细微的、像是从极远处传来的……叹息声。”
“然后是昨天,”苏指挥的声音颤抖起来,“轮到第二小提琴手陈默(与之前案件无关,同名)。他的琴弓……在演奏一个需要强力顿弓的乐句时,弓杆毫无征兆地从中断裂!飞出的木屑甚至划伤了他的脸颊!而他……他也说听到了那声叹息!”
一连串针对乐团乐手的“意外”,都发生在排练同一首高难度、情绪压抑的现代派乐曲时,并且伴随着神秘的“叹息声”,这立刻引起了警方的高度重视。
“《深渊回响》……”李振看着苏指挥带来的乐谱复印件,那密密麻麻的音符和复杂的表情符号,对他而言如同天书,“这首曲子有什么特别吗?”
“这是一首……很有争议的曲子。”苏指挥解释道,“是已故作曲家顾怀民的遗作。顾怀民生前才华横溢但性格孤僻,据说这首曲子融入了他在生命最后阶段,对死亡和虚无的某种……极端体验。曲风黑暗、挣扎,演奏难度极大,对乐手的精神消耗也很重。我们这次是受国际音乐节委托,准备首次公开演出全本。”
已故作曲家的遗作,充满负面情绪的乐曲,针对乐手的连环“意外”,神秘的叹息声……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让案件蒙上了一层超自然的阴影。
李振不敢怠慢,一方面安排侦查员对交响乐团内部人员进行初步排查,寻找可能的动机(如嫉妒、竞争、对曲子本身的反感等);另一方面,他再次想到了江雨和研究室。这种涉及特定艺术形式、心理暗示和潜在仪式感的案件,正是他们擅长分析的领域。
江雨在接到李振的通报和相关材料后,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让研究室精通音乐理疗和艺术心理学的成员牵头,成立了一个临时项目组。
他们首先仔细研究了《深渊回响》的乐谱。即使不懂音乐,也能从那些密集的不和谐和弦、突然的强弱转换和标注的“绝望地”、“挣扎地”等表情术语中,感受到一股沉重而压抑的力量。
“从音乐心理学的角度看,长时间沉浸在这种高度负面的音乐情绪中,确实可能对演奏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微妙影响,比如增加焦虑、降低判断力,甚至引发轻微的幻觉。”项目组的音乐心理学专家分析道,“但导致乐器精准损坏和听到特定声音,这超出了单纯心理影响的范围。”
“关键是那声‘叹息’。”林薇指出,“三名乐手在不同时间、不同位置,都声称听到了相似的叹息声。这排除了个人幻听的可能。要么是有人故意制造了这个声音,要么……是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物理现象。”
江雨要求查看排练厅的平面图、设备清单和监控录像。排练厅是乐团专用的,隔音效果很好,内部有多个监控摄像头,但主要覆盖观众席和指挥台,乐手区域存在一些盲区。
监控录像显示,在几次“意外”发生时,并没有明显的外人潜入或乐手之间的异常互动。定音鼓鼓皮破裂和琴弦崩断的过程非常突然,仿佛一瞬间承受了过大的压力。琴弓断裂的瞬间,陈默的动作虽然有力,但并未超出正常演奏范畴。
“物理层面……”江雨沉吟着,“有没有可能,是某种特定的声波频率,在乐曲演奏到某个特定段落时被激发,与乐器的固有频率产生共振,导致了损坏?同时,这种频率也可能被人耳捕捉,被大脑解读为‘叹息声’?”
这个想法很大胆。如果成立,那就意味着凶手是一个极其了解声学、乐器构造和《深渊回响》这首曲子的人,并且能够精确地利用演奏过程来制造“意外”。
调查方向立刻转向了声学专家和乐器制造\/维修领域。同时,对乐团内部的排查也在加紧。侦查员发现,乐团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对演奏《深渊回响》这首争议曲子,乐手们态度不一,有的认为是艺术挑战,有的则私下抱怨曲子“晦气”、“不祥”。尤其是几次“意外”的受害者,林悦和陈默,都曾公开表达过对这首曲子的不适感。
难道是他们自导自演,想借此迫使乐团放弃演出?但动机似乎不够强烈,而且如何解释那声多人听到的“叹息”?
就在调查似乎陷入僵局时,对顾怀民生前资料的调查有了发现。顾怀民性格孤僻,几乎没有朋友,但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些他与一个名叫沈渊的声学工程师的通信记录。两人曾就“声音与情感的直接共振”这一课题进行过深入探讨。而在顾怀民去世后,沈渊似乎也销声匿迹了。
沈渊!这个名字立刻引起了警方的注意。
进一步调查发现,沈渊曾在国外一家知名的声学实验室工作,专攻高频声波和共振理论,后因涉及一项有伦理争议的“非致命性声波武器”研究而被解雇,此后行踪成谜。有线索显示,他近期可能已经秘密回国。
一个精通声学、曾研究声波武器、与作曲家顾怀民关系密切的声学工程师……他的嫌疑急剧上升!
警方开始全力追查沈渊的下落。技术侦查发现,他使用加密网络在暗网上活跃,似乎在搜集关于交响乐团和《深渊回响》演出的信息。更令人不安的是,在他的网络活动记录中,发现了关于“结构性共振疲劳”、“特定频率下材料极限”等专业搜索记录,与乐器损坏的特征高度吻合!
目标锁定!
警方判断,沈渊很可能就潜伏在滨海市,甚至可能就在交响乐团附近,利用某种设备,在乐团排练到特定段落时,发射特定频率的声波,制造“意外”,试图阻止《深渊回响》的演出。他的动机不明,可能与他对顾怀民的某种执念,或者对他自己声学理论的偏执实践有关。
必须尽快找到他,否则下一个“意外”,可能就不只是损坏乐器那么简单了!
一张针对沈渊的抓捕网,在交响乐团周边和可能的藏身点悄然撒开。警方配备了特殊的声波探测设备,试图捕捉那可能存在的、杀人的“叹息”。
而乐团的下一次全员排练,就定在明天晚上。空气中,仿佛已经弥漫起无形杀机的前奏。那来自《深渊回响》乐谱中的诡异音符,与现实中潜在的声波陷阱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曲令人心悸的、未奏响的死亡乐章。
喜欢尸忆破案局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尸忆破案局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