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被淘汰编程语言库的特定版本,如同在茫茫人海中投下了一个精准的声纳浮标。虽然无法直接定位“导师”,但极大地缩小了“猎焰”专案组的侦查范围。
排查重点集中在那些拥有顶尖计算机科学背景,尤其是在系统底层开发、编译器设计或网络安全领域有深厚造诣,却又因各种原因脱离主流视野的技术人员身上。这些人可能隐居在某个不起眼的城市,可能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接取项目,也可能活跃在某个极其小众、追求技术纯粹性的线上社区。
网安部门调动了强大的数据挖掘能力,结合人社、教育、出入境等多方面信息,对符合条件的人员进行交叉比对和背景分析。同时,江雨的研究室则负责对这些潜在目标进行更精细化的“技术画像”——分析他们在网络上留下的技术文章、开源代码贡献、甚至是论坛发言的语言习惯,试图找到与“导师”集团恶意代码风格相匹配的蛛丝马迹。
这是一项极其枯燥且繁重的工作,如同在沙漠中筛选金粒。名单上的名字一个个被提出,又一个个因证据不足或特征不符而被排除。
就在排查工作紧张进行时,研究室负责监控“暗流”网络外围节点的成员,捕捉到了一次极其短暂且异常的数据波动。波动源于一个位于境外数据中心的节点,其加密协议在瞬间切换到了另一种更古老、但理论上已被证明存在潜在缺陷的算法上,虽然仅仅持续了毫秒级的时间就被纠正,但这短暂的“失误”,如同一个谨慎的幽灵在黑暗中不小心踩响了一片枯叶。
“他们在进行系统维护,或者……升级?”林薇分析着数据日志,“这个古老的算法,和我们在恶意代码中发现的‘怀旧’风格一脉相承!操作者可能对这套旧体系有着特殊的偏好甚至依赖。”
这个发现进一步佐证了之前的判断——“导师”集团的核心技术人员,确实存在某种技术路径依赖或审美偏好。这使其行为模式更具辨识度。
专案组将这一新特征也纳入排查标准,筛选范围再次缩小。
几天后,一个代号“牧羊人”的目标,进入了专案组的视野。
“牧羊人”,真实姓名徐江,男,45岁,前某顶尖高校计算机科学副教授,专攻操作系统安全和形式化验证。十五年前,他因与学术委员会在科研方向上发生严重分歧,认为主流学术界“过于功利和浮躁”,愤而辞职,此后便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仅有零星信息显示,他偶尔会在几个极其专业的、讨论底层系统架构和哲学问题的封闭论坛中,以“牧羊人”的Id发表一些深奥且带有批判性的技术长文。
技术专家分析了“牧羊人”早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开源代码,发现其编码风格严谨、优雅,且对某些特定时期、特定版本的开发工具和算法有着执着的偏爱,这与“导师”集团代码中体现出的技术特征高度吻合!更重要的是,他在一篇十年前的博客中,曾隐晦地表达过对“通过精确代码重构混乱现实”这一理念的欣赏。
动机、能力、技术特征、行为模式……多个维度的线索,都隐隐指向了这个消失多年的天才学者。
“立刻对徐江展开全方位调查!”李振下达命令,“注意,绝对保密,不能惊动他!”
调查发现,徐江辞职后,并未离开滨海市,而是隐居在位于市郊大学城附近的一个老旧小区里,深居简出。他没有固定工作,经济来源不明,但生活似乎并不拮据。外围侦查显示,他家中拉有不止一条高速光纤,用电量也远超普通家庭。更关键的是,技侦部门通过特殊手段,确认了其网络活动与“暗流”网络的数个核心节点,存在高度隐秘的数据关联!
目标,高度疑似!
然而,如何证实他就是“导师”?又如何在不打草惊蛇的情况下,获取其犯罪的确凿证据?徐江本身就是顶级的网络安全专家,任何常规的网络入侵或监控手段,都可能被他察觉。
专案组陷入了两难。直接抓捕,证据链尚不完整,且可能无法揪出其同伙;持续监控,又担心夜长梦多,对方可能随时发动未知的攻击。
就在决策层犹豫不决之际,江雨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
“既然他是技术上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的‘作品’有着近乎偏执的自信,我们或许可以从他最得意的地方入手。”江雨在专案组会议上说道,“他编写的恶意代码,就是他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我们能否设计一个‘陷阱’,一个看似完美的目标,引诱他动用其标志性的技术手段进行攻击,从而在过程中捕获确凿证据?”
这个思路,类似于传统的“蜜罐”(honeypot)技术,但需要更高的伪装性和针对性。
专案组经过激烈讨论和风险评估,最终批准了这个名为“捕风”的计划。由网安部门牵头,联合研究室的技术骨干,虚拟构建了一个名为“普罗米修斯-II”的科研项目官方网站。网站宣称该项目致力于研发下一代“去中心化、抗审查”的全球通讯协议,其技术描述半真半假,既包含了足够吸引顶尖技术高手的前沿概念,又故意留下了一些只有特定技术偏好的人才会注意到的、看似无意的“设计缺陷”和“怀旧”痕迹。
这个精心打造的“数字陷阱”,被悄无声息地放置在暗网的某个角落,等待着“幽灵”的上钩。
等待是煎熬的。专案组和研究室的核心成员,二十四小时轮班监控着“普罗米修斯-II”网站的任何风吹草动。
时间过去了三天,网站只有一些普通的扫描和试探性访问。
第四天深夜,监控系统突然发出了最高级别的警报!一股来源隐蔽、技术手法极其高超的数据流,开始对网站进行深度渗透。攻击者绕过了所有常规防御,直接针对那几个精心设计的“怀旧”漏洞发起了精准打击,其攻击模式、代码风格,与之前分析的“导师”集团手法如出一辙!
“是他!‘牧羊人’上钩了!”监控中心一片低呼。
攻击持续了大约二十分钟。对方显然非常谨慎,在获取了预设的、经过加密和标记的“核心代码片段”后,并未多做停留,迅速切断了所有连接,消失在网络深处。
虽然未能实时追踪到其最终物理位置,但整个过程被完整地记录了下来。攻击过程中使用的特定工具链、代码片段、甚至其操作节奏中流露出的某些习惯,都与对徐江的技术画像高度吻合,形成了强有力的电子证据链。
更重要的是,对方取走的“核心代码片段”中,包含了特殊的追踪标记和逻辑炸弹,只要他在其真实环境中使用或分析这段代码,专案组就有机会定位其老巢!
证据确凿,收网时机已到!
在确认徐江位于其市郊住所后,“猎焰”专案组调动了最精锐的反恐力量,于黎明时分发动了突击行动。
当特警队员撞开那扇普通的防盗门时,徐江正坐在一个摆满了高性能电脑服务器和显示器的房间里,屏幕上还残留着昨夜攻击的日志信息。他对于警察的出现,似乎并不十分意外,只是平静地抬起双手,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在其住所内,警方搜出了大量用于网络攻击的设备、加密的存储介质,以及部分涉及关键基础设施的图纸和资料。初步审讯中,徐江承认了自己是“导师”集团的核心技术领袖,负责策划和指挥多起网络攻击及渗透行动,但他依然拒绝透露“导师”集团的其他核心成员信息及最终目的,只是声称他们在进行一场“必要的清理”。
代码中的幽灵,终于被揪出了黑暗的巢穴。
徐江的落网,是“猎焰”行动的重大胜利,拔掉了这个危险组织最锋利的技术獠牙。但专案组清楚,事情远未结束。“导师”集团的组织架构、政治目的、尚未发动的攻击计划,以及那个可能存在的、更高层的“导师”本人,仍然是笼罩在真相之上的重重迷雾。
然而,这一次,猎人已经牢牢地抓住了猎物的尾巴。接下来的审讯和证据挖掘,将决定能否将这深水下的巨影,彻底拖出水面。
江雨和研究室的成员们,在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后,终于可以暂时松一口气。但他们知道,他们的工作还远未结束。分析徐江留下的海量数据,挖掘其背后的联系,将是下一阶段更艰巨的任务。
与黑暗的较量,进入了新的回合。但这一次,主动权,已经开始向光明的一方倾斜。
喜欢尸忆破案局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尸忆破案局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