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让我们将历史的聚光灯投向一座永恒的丰碑——司马迁。
他并非帝王将相,却用一支竹简,刻画了帝王将相的千秋功罪;
他身受奇耻大辱,却将屈辱淬炼成照耀万古的光华。
他的一生,是一部用生命谱写的悲怆史诗,其着作《史记》,更是中华文明永不倒塌的精神长城。
司马迁的起点,是陕西韩城一个悠久的史官世家。
其父司马谈,学识渊博,官拜太史令。
这个职位,掌管天文历法、记录国事、收藏典籍,是帝国记忆的守护者。
司马谈有一个宏愿:继孔子《春秋》之后,撰写一部通贯古今的史书。
他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司马迁身上。
自幼,司马迁便接受最严格的传统教育,“十岁诵古文”,遍览皇家藏书。
二十岁时,父亲给了他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壮游天下。
这不是游山玩水,而是一次“田野调查”,一次与历史现场的对话。
他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
这段经历,让他冲破了书斋的局限,收集了活生生的史料,感受到了历史的脉搏。
为他日后“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朝后,他出任郎中,随汉武帝巡行四方,又奉命出使西南夷。
此时的司马迁,如同一位帝国精心培养的“首席记录官”和“文化考察员”,正稳步沿着父亲规划的路径前行。
然而,命运在此时投下了巨大的阴影。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举行封禅泰山的大典——这是帝王告慰天地的最高仪式。
身为太史令的司马谈,竟因故被滞留周南,未能参与盛典,悲愤交加,一病不起。
临终之际,司马谈紧握儿子的手,流着泪说:“余死,汝必为太史;
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着矣……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这番话,重如泰山。
它不仅是父亲的遗愿,更是一个史官家族对文明传承的终极使命。
司马迁俯首流涕,郑重承诺:“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三年后,司马迁继任太史令。
他开始大量阅读、整理“石室金匮之书”,为那部巨着进行浩繁的资料准备。
一切,似乎都在按计划进行。
公元前99年,一场飞来横祸,彻底改写了司马迁的人生。
名将李广之孙李陵,奉命出征匈奴,因孤军深入,援兵不至,兵败投降。
消息传来,朝堂震动。
汉武帝勃然大怒,群臣纷纷附和,斥责李陵贪生怕死。
唯有司马迁,站了出来。
他与李陵并无深交,但出于一个史官的良知和对将士的理解,他坦诚进言:李陵以少敌众,苦战至矢尽道穷,古代名将亦不过如此;
他投降或许是想找机会报效汉朝。
这番辩护,触怒了正处于盛怒中的汉武帝。
司马迁被投入大牢,被判“诬罔”之罪,按律当斩。
在当时的法律下,死刑有三种方式可以避免:一是用钱赎罪,但司马迁家贫,不足以自赎;二是接受宫刑(腐刑);三是慷慨赴死。
生,还是死?
这成了司马迁生命中最残酷的抉择。
死,可以保全士大夫的气节,一了百了。
但这就意味着,父亲的遗命将成泡影,那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书将随他一同湮灭。
在无限的痛苦与挣扎后,他最终选择了生——
接受宫刑,忍辱偷生。
他在《报任安书》中道出了这锥心刺骨的心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他告诉自己,古来圣贤发愤才有不朽之作,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自己的耻辱,或许正是完成伟大事业的宿命代价。
从此,他生命的全部意义,只剩下四个字:着书雪耻。
出狱后,司马迁被任命为中书令,这是一个由宦官担任的职位,这对他而言是日复一日的羞辱。
但他将所有的血泪、悲愤和理想,都倾注到了那部正在撰写的巨着中。
他仿佛化身为一台不知疲倦的写作机器,夜以继日地与古人对话。
这部书,就是《史记》。
它并非简单的历史记录,而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文化创造:
1. 体例革命:纪传体的开创 他打破了此前按年月记事的“编年体”,创立了以人物为中心的 “纪传体” 。
通过“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例,构建了一个立体、多维的历史宇宙。
从此,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时间流水账,而是由一个个鲜活人物命运交织的壮丽画卷。
2. 史胆无双: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他敢于“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
写汉高祖刘邦,既有其豁达大度,也有其无赖狡黠;
写汉武帝,既记其雄才大略,也书其穷兵黩武、迷信方术。
他将项羽写入“本纪”,与帝王并列;
将陈涉归入“世家”,肯定其首义之功。
这种勇气,来自对历史真相的绝对忠诚。
3. 文采飞扬:无韵之离骚的文学巅峰 《史记》的文学价值无与伦比。
写项羽垓下悲歌,英雄末路,荡气回肠;
写荆轲易水送别,慷慨悲凉,令人扼腕;
写屈原行吟江畔,忧思孤愤,感同身受。
鲁迅先生“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精准无比。
大约在公元前91年左右,这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鸿篇巨制终于完成。
全书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年的历史。
书成之后,司马迁其人其迹,便在历史中神秘消失。
他仿佛是为《史记》而生,书成之日,便是他生命意义完成之时。
他将自己的生命,完全祭献给了这部不朽之作。
司马迁用他受辱的身躯,支撑起了中华民族历史的脊梁。
他证明了,精神的创造可以超越肉体的痛苦,文化的传承能够穿透时空的壁垒。
《史记》不仅是一部史书,它更是一座精神的纪念碑,它告诉世人:何为生命的重量,何为书写的力量。
司马迁,这位中国历史学之父,他自身的命运,就是《史记》中最悲壮、最辉煌的一篇。
喜欢历史脱口秀:从三皇五帝到溥仪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历史脱口秀:从三皇五帝到溥仪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