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郊区的工业片区。
伍思辰正站在高层办公室的落地窗前,俯瞰着厂区内来来往往的运料车与安装工人。
他的工厂此时正在进行第二期扩建,钢架结构正在快速生长,未来的“九天装配主线”初具雏形。
门外传来助理虞云瑶轻声提示:“伍总,军方代表到了。”
“请进。”
一位军方制服人员走入,肩章显示其为空军装备部中校,气质干练,言语简洁。
“伍总,您的‘九天’,我们进行了一些实战检验,效果非常不错。”他落座后,开门见山,“我方初步计划采购——1000架,分三个批次完成交付。”
伍思辰眼角一挑,却不急着回答,而是向一旁的虞云瑶递了个眼色。后者会意,迅速送上准备好的接待资料与计划书。
军官翻开看了几页,嘴角抿了抿:“您这边计划首批300架,交付周期半年内?压力会不会太大?”
伍思辰微笑着摇头:“我们正在进行产线倍扩,并行装配线也在同步调试。单班产能在两个月内可以达到日装6架,夜班根据需求可适度提升。另外部分核心模块已实现智能化预装配,压力可控。”
军官目光中不自觉露出一丝钦佩:“不得不说,您这是民企效率,军工水准。”
伍思辰摊了摊手,神情坦然,语气却带着几分戏谑的认真:“您看得起我伍思辰,敢来找我做事,我自然不敢让贵方在关键节点上掉链子。更何况,‘九天’这俩字,说出去,也代表着我这张老脸。”
对面的军官闻言,眼角微动,沉默片刻后点头:“我们信你,但依照流程,还是得和你明确一点。跟之前四轴无人机一样,我们需要你这边提供‘九天’的核心控制技术细节与算法资料,进入军方保密审查环节。”
伍思辰一听,神情不变,只是轻轻一笑:“没问题。”说完,他干脆利落地起身,绕过茶几,伸出手掌。
“那就合作愉快?”
对方没有丝毫犹豫,立刻站起来,用力握住那只手。那是一只常年训练过的军人之手,粗糙、稳重、没有多余的虚伪姿态,却在那一握之间,传达出信任与敬意:“合作愉快,伍总。”
两人之间,没有再多说什么。但气氛,却已经悄然改变。
这一刻,军方的认可已不再止于战术应用,而是在技术源头上,对“九天”的正式接纳。而这也意味着,从一张图纸,到一架试飞原型,再到现在国家级采购与数据对接——九天,真的开始起飞了。
伍思辰刚处理完军方的采购事项的几天后,祁浩博的电话打来。
听筒那头传来的声音一如既往干净利落,却难掩疲态:“伍总,有空吗?你设计的飞控核心我们那边在调试时,出现了些干扰回波问题,应该和姿态解算中的低速异常有关,我们手头数据不够,盼你来一趟。”
伍思辰听了,笑了一声:“你那是北京那边的‘镜湖所’吧?我记得你们防火墙比银行还厚。”
祁浩博顿了顿,语气带点无奈:“我们不是防人,是怕人太蠢。”
“行,我亲自来。”
几小时后,专机降落在北京近郊。车辆一路驶入一片幽静的林地,最终停在山体掩映下的科研基地大门外。
祁浩博早早等候,一见面就笑着拍了拍伍思辰的肩:“这地方安静得像陵墓,但就喜欢你这种能把死人数据敲活的人。”
伍思辰没多寒暄:“问题在哪,图纸和实测记录都准备好了吗?”
“会议厅都布置好了,有你熟人,也有不少专家。”
二人并肩步入研究所核心演讲区——空间不大,却布满复杂传感投影与建模系统。台下整整齐齐坐着几十位顶尖工程师,有人已翻开图纸,有人低声交流,气氛紧张中透出一丝期待。
投影幕布缓缓升起,一幅多层级、分区域、精度高达微米级的“九天”飞控结构图浮现出来,图中每一处线路走向、每一个模块接驳都清晰可辨,连螺栓扭矩都标注得一丝不苟。图像不断旋转展开,随后转入实机仿真界面,模拟环境温度、气压、风速等参数自动加载,一架九天无人机模型在虚拟高空中进行动态演示。
伍思辰站在讲台中央,神情平静,目光锋利。他并没有用太多术语炫技,而是像一位娴熟的外科医生一样,用最清晰的语言,剖开了技术的骨架。
很快,一位花白头发的老工程师举手提问,声音虽老,却透着一丝不容忽视的谨慎与质疑:“请问,在风切变频繁、气流翻涌的对流层上端,九天是如何实现飞行姿态的稳定?尤其在风速突变超过50节以上时。”
伍思辰点了点头,按下遥控器,画面跳转。他轻描淡写地开口:“我们采用了惯导与视觉融合系统,但关键不在融合本身,而在多帧叠加权重算法。”
他指向模型中一块位于机腹的细小处理模块:“在识别到风切变信号时,系统并不会单次响应,而是进行0.3秒内多帧叠加,计算最稳态姿态区间,确保每一个微调指令,都落在飞控边界以内。换句话说——它不是反应,而是预测。”
话音未落,台下不少人眼中闪过惊异的光芒,有人已经在本子上迅速记录。
随即,一名中青年博士模样的研究员站起身:“请教一个群控问题。若主控无人机失联,蜂群会否进入失控状态?尤其在山区、城市干扰区这种通信盲区。”
伍思辰不慌不忙地将手指移向屏幕上标注“幻影中继节点”的红色模块:“我们为蜂群设计了‘主核幻影冗余系统’。即便主控机掉线,其余无人机会自动寻找信标中继,基于次级算法选出临时领导核心,短时间内形成稳定的新链路网络。”
他顿了顿,语气平稳却透出某种底气:“换句话说,即便你炸了它的指挥官,它也能在十秒内选出新的军官继续作战。”
这句几近戏言的解释却赢得了台下一片静默中的震撼。因为他们知道,所谓“主核幻影”,意味着一个蜂群系统的生存率、容错率和战术变通性将发生质变。
几位军工系统出身的老专家悄然互望,眼中已有深思。
这一晚,伍思辰的每一句解答,都像是刀锋划破迷雾。
而在座的每一位研究者都明白,今天这个年轻人,不止带来了答案,更带来了未来无人系统的“新神经”。
喜欢我为国家献科技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我为国家献科技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