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在晨会上那场冷静克制的“反叛”,如同在行政部这潭死水里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余波荡漾,经久不息。
赵经理果然展开了报复,手段却更加阴险刁钻。他不再分配那些容易抓把柄的“重任”,转而进行无休止的精神消耗和细节打压。
“林晓,这份文件格式不对,重做。”
“林晓,邮件措辞不够恭敬,重写。”
“林晓,会议室预订记录有五分钟的误差,怎么回事?”
他像一条冰冷的毒蛇,缠绕在林晓的日常工作里,用琐碎的、无意义的挑剔,试图磨损她的意志,让她在疲于奔命中出错,或者情绪失控。同时,他在部门内外开始散布关于林晓“能力提升后就眼高于顶”、“不服管理”的流言,试图孤立她。
然而,经历了最初破釜沉舟的决绝后,林晓的内心反而构筑起了一道更坚固的防线。她将赵经理的刁难视为一种另类的“训练”——训练自己的耐心,训练在高压下依旧保持精准,训练将真实的情绪更深地埋藏。
她一丝不苟地修改着无关紧要的格式,用最标准的模板回复邮件,将所有的会议记录精确到秒。她不再试图辩解,只是用无可挑剔的执行力,沉默地对抗着这令人窒息的环境。同时,她刻意与苏蔓等少数释放善意的同事保持了更密切(但不过分)的互动,稳固着自己并不广阔的职场阵地。
白天的她,像一颗被按入水底的顽石,承受着压力,却岿然不动。
这一切,都清晰地落在程煜眼中。
他如同一个置身事外的观察者,通过系统流程、工作报告和偶尔不经意的巡视,冷静地记录着行政部这场无声的战争。他看到林晓在赵经理的刻意刁难下,工作效率不降反升,出错率低得惊人。他看到她在流言蜚语中,依旧能平和地与苏蔓交流,眼神清明,不见怨怼。
这种近乎可怕的稳定和韧性,再次触动了他。
这绝不是一个普通年轻职员该有的心理素质。它更像是在某种极端环境下长期磨砺出的生存本能。
与此同时,关于Siren和柏林音乐节的情报,也开始零星地汇聚到他的案头。音乐节官方发布了首批参演dJ名单,Siren的名字赫然在列,虽然位置并不靠前,但足以证明她接受了邀请。特助还查到,“暗夜”俱乐部老板阿凯近期频繁联络国际物流和签证中介,显然在为这次远行做准备。
程煜的手指划过平板电脑上Siren那充满力量感的宣传照,目光深沉。
一边是职场里被刻意打压、却展现出惊人韧性的普通职员;
一边是即将登上国际舞台、光芒四射的地下音乐精灵;
两条线,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里平行延伸,看似永不相交。
但程煜心中的那个声音越来越清晰:这不仅仅是巧合。林晓此刻在职场表现出的超常稳定,或许正源于她夜晚身份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压力。她在为Siren的绽放,积蓄着所有的力量和专注。
一个念头,如同黑暗中划过的闪电,骤然照亮了他的思绪。
他拿起内线电话,接通了负责他行程安排的首席秘书:“帮我查一下,‘脉冲’电子音乐节举办期间,我在欧洲是否有必须亲自出席的行程或会议?如果没有,看看能否安排出时间。”
他想去柏林。
不是以瑞科总裁的身份,也不是以Siren的潜在合作者身份。
而是以一个纯粹的、偶然的观众身份。
他想亲眼看看,在那个属于Siren的、极致的舞台上,她会爆发出何等耀眼的光芒。他想在最近的距离,感受那份可能冲破所有伪装的力量。
他想知道,当两条平行线,因为他的介入,而在异国的天空下无限接近时,是否会真的产生交汇的点?
林晓对此一无所知。
她正在与时间和管理进行一场更为艰险的赛跑。白天要应对赵经理无休止的消耗,下班后要投入高强度的音乐排练和体能训练(为拳手身份保持状态),深夜还要研究柏林音乐节的资料和对手的Set,规划自己的演出曲目。
睡眠被压缩到极致,精神时刻紧绷。她像一根被拉到极致的弦,随时可能崩断。只有在戴上Siren的面具,站在打碟台后,或者戴上拳套,走上格斗台时,那根弦才会在极致的专注中,暂时忘却疲惫,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阿凯看着日渐消瘦却眼神晶亮的林晓,担忧地劝她放缓节奏。
林晓只是摇摇头,擦掉额角的汗,声音因疲惫而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不行,阿凯。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最好。柏林的机会不能搞砸,白天的伪装也不能穿帮。我没有退路。”
她站在公寓的窗前,望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灯,它们如同两条方向相反的光河,奔向未知的远方。
一条是林晓压抑的白日,一条是Siren狂放的夜晚。
而她,行走在两条光的边缘,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平衡,向着柏林那片更广阔,也更危险的星海,艰难前行。
她并不知道,命运的观测者,已经调整了焦距,正准备跨越洲洋,将她的两条平行世界,同时纳入视野。
平行,似乎即将被打破。
而未满的悬念,在夜空下无声发酵。
第十四集 结束
下一集预告: 程煜的柏林之行能否成行?林晓在极限压力下能否完美筹备音乐节?赵经理的刁难是否会升级?两条平行线的命运,正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缓缓靠近……
喜欢下班后,我判若两人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下班后,我判若两人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