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奖颁奖典礼的现场,水晶灯折射出细碎的光,落在红毯尽头的金色奖杯模型上,泛着庄重而温暖的光泽。会场内座无虚席,影视圈的前辈、同行们身着正装,手里攥着节目单,目光时不时投向舞台两侧的大屏幕——那里滚动播放着入围剧集的精彩片段,当《侠影篇》襄阳城的画面闪过,台下总会响起一阵不易察觉的赞叹声。
云栖文创的团队坐在中间区域,李岩穿着深色西装,袖口别着一枚小巧的竹编徽章,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裤缝;苏晓则穿着一身素雅的白色长裙,裙摆上绣着淡淡的缠枝纹,正是剧中黄蓉襦裙的简化版,她悄悄攥着陆砚辞的袖口,眼神里藏着紧张与期待。陆砚辞穿着一身合体的中山装,手里拿着一杯温水,神色平静,却在镜头扫过《侠影篇》幕后花絮时,眼底泛起一丝温柔的笑意——那是去年草原暴雪天,李岩冻得发紫的指尖,和苏晓裹着毯子还在背台词的画面。
“接下来,我们将要颁发的是本届飞天奖‘最佳剧集’!”随着颁奖嘉宾的声音响起,会场瞬间安静下来,大屏幕上开始播放入围剧集的混剪,当《侠影篇》的片段压轴出现——郭靖在草原挥出暖金色的掌风,黄蓉在华山云海间攀爬,襄阳城头的灯火映着众人的坚守——背景音乐也悄然切换成《侠心》的纯钢琴版,旋律温柔却充满力量。
“获得第33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剧集的是——《江湖志·侠影篇》!”颁奖嘉宾故意停顿了两秒,念出名字的瞬间,全场的掌声如同潮水般涌起,甚至盖过了背景音乐。陆砚辞率先站起身,转身与身边的李岩、苏晓紧紧拥抱,李岩的眼眶瞬间红了,苏晓则笑着抹了抹眼角的泪;后排的道具组组长老周、录音总监老吴也激动地互相击掌,想起在草原冻得握不住机器的日子,此刻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滚烫的喜悦。
这只是开始。接下来的颁奖环节,《侠影篇》如同开了“荣誉收割机”,将一项项大奖收入囊中:
“最佳导演”颁给了执导襄阳城戏份的张导,他上台时特意提到:“感谢陆总让我们‘任性’地在草原拍了三个月,没有他坚持的实景,就没有襄阳城那份真实的悲壮。”
“最佳男主角”念出“李岩”的名字时,李岩站起身,深深鞠了一躬,脚步有些不稳地走上台。他握着奖杯,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去年冬天在草原,我穿着单衣拍掌法戏,冻得说不出话,陆导跟我说‘郭靖的坚韧,不是演出来的,是冻出来的’。今天这个奖,属于每一个在风雪里坚持的剧组同仁,也属于郭靖这个让我学会‘担当’的角色。”
“最佳女主角”颁给苏晓时,她举着奖杯,笑着提起第一次试镜的场景:“我当时紧张得忘词,陆导却让我先去云栖村跟张婶学编竹篮,他说‘先懂生活,再懂角色’。现在我终于明白,黄蓉的灵动不是靠妆容,是靠对生活的热爱,对‘江湖’的相信。”
还有“最佳编剧”“最佳摄影”“最佳美术设计”“最佳音效”——七项大奖,几乎覆盖了剧集创作的核心领域,当最后一项大奖颁完,云栖团队的座位区早已成了欢乐的海洋,程砚秋、黄博等老友从邻座赶来拥抱,连一向严肃的文旅部领导都笑着说:“这是飞天奖史上,第一次让一部武侠剧拿这么多奖,你们值得!”
最后一个奖项“最佳总制片人”颁给陆砚辞时,他走上台,接过那座沉甸甸的水晶奖杯——杯身上刻着“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的字样,底座还嵌着一块小小的和田玉,触手微凉。他站在聚光灯下,目光缓缓扫过台下,像是在寻找那些熟悉的面孔:雪地里给机器裹防霜罩的道具组,峡谷里等大风天录音的音效组,深夜还在修改剧本的编剧团队,还有云栖村送热姜茶的张婶、找老竹的李大爷……
“这个奖杯很重,重到我一个人举不动。”陆砚辞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会场,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带着直击人心的真诚,“它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所有坚信‘内容为王’的同行——是你们在流量时代还愿意沉下心做优质内容,才让《侠影篇》有了生长的土壤;属于在严寒酷暑里拼尽全力的剧组同仁——是你们在草原冻得嘴唇发紫还坚持拍夜戏,在华山爬了几十次岩壁只为一个镜头,在后期工作室熬了无数个通宵调整掌风的颜色,才让这个‘宋朝江湖’有了温度;属于支持我们的合作方和文旅部——是你们相信‘非遗+影视’的可能性,才让宋代的步人甲、竹编工艺、香丸配方,能通过银幕被更多人看见;更属于千千万万的观众——是你们用电影票、用口碑、用‘自来水’的热情,投票给了‘真诚创作’,才让我们知道,好内容永远不会被辜负。”
他顿了顿,举起奖杯,对着台下深深鞠了一躬:“这个奖,是对《侠影篇》的认可,更是对整个行业‘告别流量、回归内容’的鼓励。未来,我们还会继续做‘笨功夫’——去实地采风,去请教非遗传承人,去打磨每一个细节,因为我们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这份荣誉,对得起‘文娱工作者’这五个字。”
颁奖礼结束后,李岩和苏晓的手机几乎被片约打爆——有流量平台的S+级综艺邀约,有古装偶像剧的大男主、大女主剧本,甚至有海外品牌的代言合作,报价一个比一个高。但他们却格外清醒,推掉了所有与“流量”相关的邀约,只留下几个现实题材和传统文化题材的剧本:李岩接了一部讲述乡村教师的电影,要去偏远山区实地拍摄三个月;苏晓则选择了一部非遗剪纸题材的短剧,主动提出要先去剪纸工坊学习半个月。
“陆先生在片场跟我说过,演员的生命力不是靠热搜和代言堆出来的,是靠一个一个扎实的角色。”李岩在接受采访时,指着手机里的剧本大纲,眼神坚定,“乡村教师这个角色,没有炫酷的特效,没有激烈的冲突,却能让我看到普通人的‘侠气’——这种‘侠气’和郭靖的不一样,却同样有力量,我想把它拍出来。”苏晓也笑着补充:“剪纸是很美的非遗,我之前跟剪纸艺人学了几天,才知道一张简单的剪纸要练上千遍。我不想把它拍成‘噱头’,想真正展现手艺里的匠心,就像《侠影篇》对待竹编那样。”
与此同时,王珂也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他的小说《老街》荣获“茅盾文学奖新人奖”。在颁奖现场,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衬衫,手里拿着获奖证书,想起在云栖村采风的日子:张师傅教他编竹篮时说“木纹有自己的脾气,要顺着它来”,老木匠跟他讲“修补家具就像修补生活,要留一点人情味”。“《老街》里的每一个人物,都有云栖村乡亲的影子;每一个关于手艺的细节,都是他们教给我的。”王珂的获奖感言简单却真挚,“这个奖,是给《老街》的,更是给那些坚守手艺、热爱生活的普通人的。”
从飞天奖的七项大奖,到李岩苏晓的清醒选择,再到王珂的文学获奖,云栖文创的新生代力量,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在行业边缘挣扎的小团队,而是成长为了“优质内容”的代名词。他们没有被荣誉和热度冲昏头脑,反而更加坚定地走在“真诚创作”的路上——因为他们知道,行业的最高认可,从来不是奖杯和数据,而是对“初心”的坚守,对“内容”的敬畏,对“文化”的传承。而这份坚守,终将让他们在文娱行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喜欢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