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帐之内,气氛与往日迥异。少了些许临战前的肃杀,多了几分难以抑制的振奋与期待。桓温端坐于主位,嘴角带着一丝未曾消散的笑意。郗超坐于其侧,目光沉静,却也比平日多了几分暖意。帐下还站着数名核心将领与高级参军,此刻皆将目光投向那位刚刚踏入帐门的青衫年轻人。
“末将陆昶,奉命出使归来,复命!”陆昶上前,单膝跪地,双手将那份盖有前秦皇帝玺印的文书高高呈上。虽然身心疲惫,但他的声音依旧清朗坚定。
“好!陆昶辛苦了!快起来!”桓温声音洪亮,亲自起身,绕过案几,上前一把扶起陆昶,接过那卷文书,却并未立刻查看,而是用力拍了拍他的臂膀,上下打量着,“好!毫发无伤,气色也不错!看来那苻坚、王猛,倒也未曾为难于你。”
帐中诸将也纷纷露出笑容,气氛轻松。
“托明公洪福,赖陛下天威,此行幸不辱命。”陆昶谦逊道。
桓温回到座位,展开文书快速浏览,脸上的笑意更浓。他将文书递给郗超,朗声道:“诸位!陆参军此次长安之行,大功告成!苻坚已应允,暂不干预洛阳之事!我大军北伐,再无后顾之忧矣!”
“恭喜明公!”
“天佑我军!”
帐中众人齐声祝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郗超仔细看罢文书条款,微微颔首,看向陆昶的目光中赞赏之色更浓:“条款清晰,底线守得住,更难得的是争取到了三年缓冲之期。陆昶,此事你办得极其漂亮,远超预期。”
陆昶再次躬身:“此乃明公与丞相运筹帷幄之功,昶不过依命行事,据理力争而已。”
“诶,不必过谦!”桓温大手一摆,“有功就是有功!我西府赏罚分明!你此番立下如此大功,扬我国威,安定军心,岂能不赏?”
他略一沉吟,目光扫过帐内众人,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即日起,擢升陆昶为**北伐行参军,领中兵校尉,参赞军事**!秩比二千石!原文书处事务,可交由李效代管。陆昶,日后军中后勤调度、粮秣分配、舆图勘合、乃至军机谋划,你皆需参与,直接向本公与郗参军负责!”
帐中响起一阵轻微的吸气声。行参军已是高级幕僚,而“领中兵校尉”则意味着掌握了实质的兵权(中兵校尉通常掌管营内军务、宿卫,权责颇重),“参赞军事”更是赋予其参与核心决策的权力!这一擢升,可谓连跳数级,真正将陆昶从处理文书案牍的参谋,拔擢到了西府军事决策的核心圈层!
几位资历较老的参军脸上掠过一丝复杂,但旋即消散。陆昶此次功劳太大,能力有目共睹,更得桓温、郗超如此看重,他们也无话可说。
陆昶心中亦是震动,知道这是巨大的信任与重托。他深吸一口气,单膝跪地,肃然道:“末将谢明公厚恩!必竭尽驽钝,肝脑涂地,”
“起来起来!”桓温笑道,“以后就是自家兄弟,不必如此多礼。”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如今外部威胁已除,我军再无掣肘。北伐大业,已是箭在弦上。陆昶,你回来的正是时候!”
陆昶站起身,并未因擢升而忘乎所以,反而从怀中取出另一份更为厚实的卷宗,双手呈上:“明公,丞相。此乃末将此行途中,根据沿途见闻及对前秦朝野观察,整理的一份《使秦纪要》,其中除记录风土人情、军政架构外,更有一二末将关于未来大势之浅见,恳请明公与丞相过目。”
“哦?”桓温与郗超对视一眼,皆露出感兴趣的神色。郗超接过卷宗,入手沉甸甸的,心知这绝非寻常报告。
桓温道:“好!此事容后细看。当务之急,是北伐!诸将听令!”
帐内气氛瞬间肃杀起来。所有将领、参军皆挺直身躯。
“各军依原定计划,完成最后整备!粮秣军械,务必于五日内全部到位!斥候加倍派出,严密监控洛阳姚襄部及周边坞堡动向!”
“诺!”众将轰然应命。
“郗参军,即刻起草北伐檄文最终稿,誓师之后,传檄天下!”
“遵命。”郗超领命。
“陆校尉!”
“末将在!”陆昶应声。
“你新履任,即刻接手与江北各坞堡联络事宜,核实其承诺之粮草、向导支持!并协同军需官,复核各军上报之兵力、装备数目,务必精准无误,三日内报我!”
“末将遵命!”陆昶毫不犹豫。这些任务繁琐却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北伐大军的命脉,桓温将此重任交予他,既是考验,也是极大的信任。
命令一条条发出,整个西府机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高速运转起来。战争的齿轮,已经咬合到了最后一环。
众人领命而去,帅帐内只剩下桓温、郗超与陆昶。
桓温走到那幅巨大的江北舆图前,目光灼灼,仿佛已穿透图纸,看到了洛阳城头即将变换的大王旗帜。他伸出手指,重重地点在洛阳的位置。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他声音低沉,却蕴含着爆炸性的力量,“陆昶,你为我争来了这股东风。接下来,便要看我西府健儿,如何平定姚襄 。
陆昶站在桓温身后,望着那幅决定无数人命运的地图,心中豪情与责任感交织澎湃。
他知道,自己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或记录者。从这一刻起,他已真正成为搅动这天下风云的参与者之一。
重任在肩,征程在前。
喜欢东晋风华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东晋风华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