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突如其来的喝彩声,如同平地惊雷,骤然炸响在尚处于极度震惊与寂静中的中正大堂!
所有人,包括堂上诸公、堂下士子、乃至珠帘后的贵女,都被这毫无征兆的第三方介入惊得猛然转头,循声望去!
只见大堂侧门处,不知何时,竟悄无声息地多了一人。
此人年约三旬五六,面容精悍,肤色微黑,显然是久经风霜日晒。他并未穿着文官袍服,而是一身西府军中低级参军常见的青黑色劲装武服,腰佩制式军刀,站姿如松,自带一股行伍特有的剽悍锐气。他似乎是刚刚巡值路过,或是奉命前来递送无关紧要的文书,恰好被堂内的辩论所吸引,驻足聆听。此刻,他脸上还带着未曾褪去的激动与赞叹之色,方才那声喝彩,显然是他情难自禁,脱口而出。
“西府的人?!”
“是桓大将军麾下的参军!”
台下顿时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惊呼和窃窃私语。
西府!桓温的人!
在这个极其敏感的时刻,西府军官的突然出现和发声,其意味瞬间变得无比复杂和耐人寻味!
那参军似乎也意识到自己失言,在无数道目光的注视下,尤其是感受到堂上顾雍、周闵等人投来的锐利视线,他脸上激动稍敛,连忙抱拳向着堂上方向拱了拱手,以示歉意,但却并未收回自己的话,反而补充了一句,声音依旧洪亮,带着军人特有的直率:
“卑职失礼,惊扰诸位明公!然则,陆郎君方才所言屯田、粮运之策,确是真知灼见,鞭辟入里!尤其是那‘换防屯垦’、‘联络坞堡就近取粮’之想,实乃解决北伐后勤痼疾之良方!卑职在军中多年,深知粮秣转运之艰,听闻此策,如醍醐灌顶,故而忘形,还请诸位明公恕罪!”
他这番话,语气诚恳,完全是就事论事,发自内心地称赞陆昶策略的精妙,丝毫不涉及品评本身,更无半点替陆昶美言或干预品第的意思。然而,正是这种纯粹基于军事专业角度的、来自对手阵营的由衷认可,其分量却重逾千钧!
这无异于在告诉所有人:无论你们如何争论他的品行门第,至少在他所阐述的、关乎北伐成败的核心实务上,他的才华,连我们西府——你们政治上的对手——都不得不由衷佩服!
周闵的脸色瞬间变得极其难看,如同吞了一只苍蝇般膈应。他精心营造的打压氛围,先是被司徒府公文打断,现在又被西府军官无意间“捅了一刀”!他恨不得立刻将这多嘴的武夫轰出去,却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对方只是称赞策略,并未逾矩。
顾雍深邃的目光在那西府参军和陆昶之间转了一圈,面无表情,无人能窥知其心中所思。
台下更是反应各异。
高门子弟们面面相觑,神色惊疑不定。西府军官的认可,让他们对陆昶的评价不得不再次拔高,心中嫉妒与忌惮更深。王坦之几乎要将牙咬碎,西府这突如其来的“背书”,让他感觉像是挨了一记无声的耳光。
寒门士子们则激动得几乎要欢呼出来!西府!那是何等强大的势力!连西府的军官都公开佩服陆兄之才!这简直是为他们所有寒门子弟扬眉吐气!
珠帘之后,贵女席间也是一片低低的惊呼。
“西府的参军…竟也佩服他?”王璎用团扇掩着唇,美眸圆睁,充满了不可思议。在她认知中,西府军将多是眼高于顶、桀骜不驯之辈,竟会如此推崇一个寒门士子?
那位庾氏女郎眼中异彩更盛,轻声道:“可见其才学,是真正经得起实务考量的,非是虚言。”
谢道韫的心弦被轻轻拨动。西府军官这声意外的喝彩,其效果远超任何刻意的褒扬。它从一个绝对客观甚至对立的角度,印证了陆昶价值的真实性。她看着场中那个再次成为焦点的身影,看着他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数,依旧沉静如水的姿态,心中那股难以言喻的激赏之情,愈发强烈。
那西府参军说完,再次抱拳一礼,便不再多言,转身退至门边阴影处,抱臂而立,俨然一副要继续旁听下去的架势。他的存在本身,就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让本就复杂的局面,更加波谲云诡。
顾雍沉默片刻,终于缓缓开口,声音听不出喜怒:“军中同僚有所感触,亦是常情。然则,此间仍是中正品评之所。”他将话题轻轻拉回,目光重新投向陆昶,却比之前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深意,“陆昶,司徒公三问,你已答毕。见解确有独到之处。”
他顿了顿,话锋却微妙一转:“然,治国安邦,非仅知兵事粮秣。经史子集,乃士人根基,礼法规矩,乃立身之本。方才李评官所询,虽言辞急切,然亦是中正品评应有之义。你……”
他话未说完,显然并不打算让陆昶就此轻松过关,还想将话题引回“德行”的考教上来。
然而,此刻的堂内气氛,已然不同了。
经过司徒府三问的惊艳应答,再经过西府军官意外的喝彩认可,陆昶身上那“寒门贱子”的标签已被极大淡化,而“国士之才”的光环却骤然明亮起来。
此刻,若再以琐碎苛刻的“风闻德行”问题纠缠不休,非但难以服众,反而会显得中正官们气量狭小、有意刁难,甚至可能得罪了背后的司徒府和隐隐表示欣赏的西府!
果然,顾雍话音未落,品评官中,一位素来与周闵不甚和睦、且较为看重实学的官员便轻咳一声,开口了。他并未直接反驳顾雍,而是巧妙地接过了话头:
“顾公所言甚是。然则,方才陆昶所答司徒公之问,已然涉猎经史(如引用古代制度)、兵家、法家、农家乃至纵横家之言,其知识之渊博,思虑之周全,可见一斑。寻常经义考教,恐难测其深浅。不若…我等便就其方才所言,深入诘问一二,既可考其学问是否扎实,亦可观其应对是否机敏,更能验其所言方略是空中楼阁,还是真有见地。如此,岂不更善?”
此言一出,立刻得到了另外几位品评官的附和。
“不错!正该如此!”
“其所言联络坞堡、辨别忠奸等策,看似巧妙,实则风险极大,需详加追问!”
“还有那激励士气之说,是否过于理想?当今天下情势,岂是几句口号、几出戏剧所能扭转?”
一时间,竟有数位品评官纷纷开口,问题皆围绕陆昶刚才的战略阐述展开,或质疑细节,或追问可行性,或探讨潜在风险。
这看似是新一轮的、更严厉的考教,实则却是在无形中,将考核的重点彻底扭转到了陆昶最擅长、刚刚已充分展示才华的领域!这等于是在给他搭建一个更大的舞台,让他继续展现那令人震撼的才学!
周闵脸色铁青,却无法阻止这股势头。顾雍沉吟片刻,竟也微微颔首,默许了这种方式。
陆昶立于堂中,面对这骤然转变却更为激烈的诘问风暴,眼眸中的光芒愈发明亮。
他知道,真正的“舌战”,现在才刚刚开始。
而他,已然做好了准备。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那些提出问题的品评官,从容不迫,再次拱手,清朗的声音响彻大堂:
“明公既然垂询,晚生敢不竭诚以对?若有疏漏之处,敬请斧正。”
“方才王评官问及联络坞堡之风险…晚生以为…”
“李评官质疑激励士气之效…晚生试析之…”
“关于张评官所言辨别忠奸之难…”
一场更为精彩、更加深入、牵动所有人心弦的智慧交锋,在这中正大堂之上,轰轰烈烈地展开。
陆昶引经据典,纵论古今,剖析时弊,应对如流。其言辞之犀利,逻辑之缜密,见解之深刻,风度之从容,彻底征服了在场绝大多数人!
珠帘之后,谢道韫的目光紧紧追随着那个纵横捭阖、挥洒自如的身影,一颗心,随着他精妙的论述而起伏,仿佛被带入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智慧世界。她身边的女伴们,早已忘了交谈,一个个屏息凝神,美目中异彩涟涟,完全被场中那绝世的风华所吸引、倾倒。
舌战群儒,风华初显,已悄然开始。
喜欢东晋风华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东晋风华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