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医生拿着公益基金会的捐款确认函,激动地冲进菜田——孩子们正和志愿者们给红薯苗浇水,水珠顺着嫩绿的叶片滑落,在阳光下闪着光。“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李医生举起手里的文件,“我们收到捐款了!要建一座‘健康菜田科技馆’!”
“科技馆?”小诺扔下水壶,跑到李医生身边,眼睛瞪得圆圆的,“里面有机器人种菜吗?”小浩也凑过来,手里还攥着刚摘的番茄:“能远程教其他山区的人种菜吗?”李医生笑着点头:“都有!科技馆里要装智能温室、远程直播设备,还要放我们的《‘救命菜’手册》和种植工具,让更多人学种菜、懂健康!”
消息一传开,村民们立刻行动起来。有人主动让出自家的空地当场地,有人背着背篓去山上捡石头砌地基,孩子们则拿着画笔,在临时搭建的工棚墙上画满了蔬菜和笑脸。“我要画一个会说话的番茄!”羊角辫女孩踮着脚,在墙上画了个红番茄,旁边写着“我是降压小能手”,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志愿者们也没闲着。农业专业的小张设计了智能温室的图纸:“温室里装传感器,能自动控制温度和湿度,就算冬天也能种番茄!”医学专业的小林则规划了“健康知识区”:“要放血压计、血糖仪,还有蔬菜营养成分展示板,让大家直观看到‘救命菜’的好处!”
施工期间,最热闹的是“旧物改造”活动。村民们把家里不用的竹篮、陶罐捐出来,志愿者们用这些旧物做展示架;孩子们则收集了各种蔬菜种子,装在透明玻璃瓶里,贴上标签——“番茄:高钾低钠,每天一个降血压”“玉米:富含膳食纤维,控血糖”。“这些种子要放在科技馆最显眼的地方!”小诺捧着装满种子的瓶子,小心翼翼地放进展示柜,“让大家一进来就知道‘救命菜’有多厉害!”
三个月后,科技馆终于建成了。白色的外墙爬满了绿色的藤蔓,门口立着一个用玉米棒和番茄藤做的拱门,上面挂着“健康菜田科技馆”的牌子。走进馆内,首先看到的是智能温室——里面种满了番茄、茄子、红薯,传感器在阳光下闪着蓝光,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温度、湿度和土壤肥力。“太神奇了!”一位来自邻村的大婶伸手摸了摸番茄藤,“冬天也能种出这么好的番茄,我们再也不用怕冬天没菜吃了!”
“健康知识区”更是吸引了不少人。奶奶正坐在血压计前,给大家演示怎么测量血压:“以前我不会用这个,现在在科技馆学了,每天都能自己测!”旁边的展示板上,贴着村民们的“健康故事”——有位大爷吃了半年“救命菜”,血压稳定了;有位阿姨靠玉米和红薯控制住了血糖。“这些故事要让更多人看到!”乐乐拿着相机,给奶奶和展示板拍照,“要拍成视频,放在网上,让全世界都知道‘救命菜’的力量!”
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是“远程教学室”。里面装着大屏幕和摄像头,小浩和小诺正对着镜头,给千里之外的山区孩子讲怎么种番茄:“先把种子泡在温水里,泡十二个小时,然后种进土里,记得每天浇水……”屏幕那头,孩子们认真地记着笔记,时不时举手提问,画面里满是跨越山海的互动与温暖。
开馆当天,公益基金会的代表也来了。他看着馆内热闹的场景,又看了看菜田里长势喜人的蔬菜,感慨道:“这座科技馆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都市归田园’的缩影,是健康与希望的象征!”李医生握着他的手说:“这只是开始,我们要让‘健康菜田’的模式,通过科技馆传遍更多山区,让更多人知道——种蔬菜也能种出健康,种出幸福!”
傍晚,孩子们和志愿者们坐在科技馆前的空地上,吃着刚从智能温室里摘的番茄。小诺捧着“菜田友谊手册”,在新的一页上写下:“今天科技馆开馆了,我知道,‘救命菜’的故事又翻开了新的一章。以后会有更多人来这里学种菜,更多人因为‘救命菜’变得健康,这份跨越山海的爱,会一直延续下去!”
风轻轻吹过,科技馆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夕阳的光芒,像一面镜子,映照着菜田的丰收与孩子们的笑脸。他们知道,这场关于“救命菜”的旅程,还在继续,而更多的健康与希望,正在这座小小的科技馆里,悄悄酝酿,等待着蔓延到更远的地方。
喜欢都市归田园:我种的菜能救命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都市归田园:我种的菜能救命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