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到高丽使臣金悌时,赏赐的规格表面上略低于辽国,以示对辽国“上国”地位的尊重。然而,当礼单宣读时,内行人都能品出其中的深意。
“赐高丽国王:”
“一、《资治通鉴》精选刻本二十卷,侧重汉唐盛世及礼乐教化篇章。”
“二、御笔亲题‘海东文献’匾额一方。”
“三、朱子《四书章句集注》初印本、最新勘印《大唐开元礼》一部。”
“四、浙东路进贡的越窑青瓷秘色茶具一套。”
“海东文献”四字,可谓极高的赞誉,精准地搔到了高丽士大夫阶层内心最自豪的痒处。
所赠书籍,也极具针对性,《开元礼》更是涉及国家礼制根本。
这分明是将高丽置于一个“知书达理”、“堪承华夏衣冠”的高度上来对待,与对待北方“戎狄”的辽国,隐然有别。
金悌激动得几乎难以自持,伏地谢恩的声音都有些颤抖:
“小邦蒙陛下如此看重,赐以经典,誉以‘文献’,此恩此德,没齿难忘!”
他感受到的,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和尊重,这远比金银更能打动高丽君臣的心。赵顼这一手,正是在大辽这个宗主国的阴影下,巧妙地播下了一颗亲近宋朝的种子。离间之计,不在刀剑,而在文翰之间。
对于安南、大理等国,赏赐同样精心设计。赐安南的礼单中,多了《南方草木状》、《岭表录异》等涉及岭南地理物产的书籍,以及精美的广南棉锦;
赐大理的礼物中,则有《华严经》精装本和鎏金佛像,契合其佛国传统。
每一份礼物,都显示出宋朝对周边国家的深入了解和尊重,不是泛泛的赏赐,而是“量身定制”的文化礼包。这让各国使臣倍感荣宠,觉得天朝皇帝真正关心他们的国情和喜好。
隆重的赏赐仪式结束后,殿内气氛融洽异常。各国使臣脸上都洋溢着满足和感激的笑容。赵顼在高台之上,将这一切尽收眼底,心中澄明如镜。这局棋,已然初现胜势。
大辽满意:他们得到了最丰厚、最具政治象征意义的礼物,面子十足,感受到宋朝的“兄弟”情谊和文明高度,短期内更难找到挑衅的借口。
高丽感激:他们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文化认同和顶级典籍,内心对宋朝的向心力悄然增强,与辽国的离心力暗自滋生。
诸国归心:其他小国感受到被尊重,与宋朝的关系更加紧密。
而大宋是最大获益方:
经济上:用成本相对较低的书籍刻本和宫廷工艺品,替代了巨额的金银赏赐,为国库省下了大量真金白银。这些书籍的雕版可重复使用,边际成本极低。
政治上:成功进行了一次高水平的文化输出和外交运作,巩固了“天朝上国”的领导地位,并埋下了有利于自己的战略棋子。
文化上:彰显了宋朝的文化软实力,使司马光等文人士大夫的学术成果发挥了巨大的政治外交价值,极大地安抚和拉拢了复古派。
司马光若知自己的着作被皇帝如此推崇,作为国礼赐予外邦,心中那份因政见不合而产生的芥蒂,必然化解大半。
战略上:为皇城司“暗组”未来的文化奢侈品贸易,做了一次无比高端和权威的广告。
当这些顶级典籍和工艺品在各国上层社会流传时,其带来的羡慕与需求,将转化为巨大的商业潜力。
朝会结束,赵顼回到福宁殿,褪下沉重的冠冕。他站在窗前,望着汴京上空绽放的迎新烟火,嘴角泛起一丝深邃的笑意。
向皇后悄然走近,为他披上一件外袍,轻声道:“官家今日,恩威并施,诸国宾服,真是辛苦了。”
赵顼握住她的手,摇了摇头:“皇后,今日所赐,非为宾服,实为播种。”
他目光投向遥远的北方,“播下文化的种子,利益的种子,也播下……时间的种子。”
“《资治通鉴》送入辽宫,萧太后与群臣读之,会作何想?是高宗中兴,还是玄宗败落?是心生警惕,还是意欲效仿?”
“高丽士子捧读御赐经典,心向汴京,辽主又该如何自处?”
这一场盛大的元日朝会,在歌舞升平之下,是一场不见刀光剑影的博弈。
赵顼用文化的魅力、外交的智慧和精明的算计,成功地实现了一次多方共赢的局面,为他的熙宁新政,赢得了一个无比顺畅的开局。
熙宁二年的序幕,就在这文化盛宴的余韵中,悄然拉开。而真正的风云变幻,还在后头。
熙宁二年,正月初五,年节的气氛依旧浓郁,汴京城内依旧沉浸在节日的松弛与喜庆之中。
然而,在皇城大内,一场看似寻常的新年赏赐,却蕴含着不同寻常的深意。
紫宸殿内,香气氤氲。赵顼端坐于御座之上,面色温和,接受着在京高级官员以及尚未离京的各路重臣、边帅的新年朝贺。
礼仪过后,并未如常散朝,而是由内侍省官员高声宣旨,对臣工进行例行的新年赏赐。
然而,当赏赐的清单由内侍唱出名目时,一些敏锐的大臣已然察觉到了异样。
今年的赏赐,除了惯例的银绢、茶药、新历等物之外,分量最重、也最引人注目的,赫然是一批精心准备的书籍。
“赐宰执、枢密、翰林学士、御史中丞……《资治通鉴》稿本精选刻印版一套,欧阳文忠公《易童子问》、《诗本义》各一帙,最新勘印《春秋》三传合集一部……”
“赐各部侍郎、给事中、谏议大夫以上……《资治通鉴》精选卷册,司马光《稽古录》,孙复《春秋尊王发微》……”
“赐诸路转运使、安抚使、边帅……《武经总要》增补本,《孙子兵法》御批注疏,及前述经史典籍若干……”
伴随着书籍的,还有汴京新近推广的“蜂窝煤”样品百斤,以及上等青盐十石,谕令可分发下属僚佐乃至军中。这份赏赐,实用与文教并重,充满了务实的色彩。
群臣手捧这些墨香犹新的典籍,心情各异,但大多面露感激之色。
尤其是得到《资治通鉴》稿本的人,更是感到殊荣。此书由司马光主持编修,虽未成书,但其名已震动士林,得赐此书,无疑是皇帝对其学问地位的认可。
喜欢宋神宗的新宋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宋神宗的新宋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