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军工车间里,机床运转的“嗡嗡”声裹着寒意回荡。李铮刚检查完当月轻机枪的生产进度,就接到了前线传来的消息——独立团三营在反日军巡逻队时,因缺乏近距离曲射火力,连续两次进攻都被日军的重机枪压制,牺牲了三名战士。
“要是有掷弹筒就好了!”通信兵转述着三营营长的感慨,这句话像根刺扎在李铮心里。他立刻回到办公室,从铁皮柜深处翻出一个油纸包——里面是一张缴获的日军97式掷弹筒分解图纸。这张图纸皱巴巴的,边角还有火烤的痕迹,是上次反扫荡时从日军军官尸体上搜来的,一直没来得及研究。
“掷弹筒轻便灵活,射程正好覆盖500米内的火力点,正是部队急需的!”李铮展开图纸,目光顺着身管、底座、击发机构的线条滑动。虽然掷弹筒结构比轻机枪简单,但对身管直线度、击发机构精度要求极高,尤其是身管,作为滑膛武器,哪怕有0.1mm的弯曲,都会严重影响精度。
他当即召集徐小眼、吴天浩、陈婉儿开会。三人赶到时,李铮正用粉笔在地上画掷弹筒的简图:“咱们现在有了稳定的粗钢供应,机床精度也上来了,是时候尝试生产掷弹筒了!”
“这玩意儿我见过鬼子用,一筒子下去能炸半个班!”徐小眼蹲在图纸旁,手指戳了戳身管的标注,“关键是这根铁管子,得直,还得结实,不然发射时容易炸膛。”
吴天浩推了推眼镜,盯着图纸上的尺寸:“97式掷弹筒身管长413mm,内径40mm,壁厚5mm,材料得用咱们炼的粗钢,但需要进行调质处理,提升强度。底座和击发机构的零件精度要求高,特别是击针,误差不能超过0.05mm。”
“榴弹的事交给我!”陈婉儿立刻接话,“掷弹筒榴弹比手榴弹复杂,得有尾翼稳定弹道,炸药用量也得控制——太少威力不够,太多容易炸碎弹体。”
任务很快分配下去:徐小眼牵头负责身管、底座的加工,凭借他手工研磨精密零件的手艺,把控核心精度;吴天浩协助设计加工夹具,提升效率;陈婉儿带领弹药组研制榴弹,重点解决尾翼稳定和炸药配比问题。
第二天一早,徐小眼就带着两名技工钻进了零件加工区。他先从料堆里挑了一根直径50mm的粗钢坯,装夹在改进后的车床上。“先车外圆,再镗内孔,一步都不能急。”他一边调整车床的进给量,一边叮嘱旁边的技工,“这根管子要是歪了,整个掷弹筒就废了。”
车刀接触钢坯的瞬间,铁屑像卷起来的锡箔纸落在地上。徐小眼盯着刀架的移动轨迹,每转一圈都要用卡尺测量一次外径,确保从50mm均匀车到50mm(壁厚5mm,内径40mm)。可当车到一半时,他突然停了下来——用校直仪一测,身管竟然有0.2mm的弯曲。
“怎么回事?”李铮正好路过,看到徐小眼皱着眉,连忙问道。
“钢坯本身有点变形,车削时受力不均,越车越歪。”徐小眼拿起钢坯,对着阳光看了看,“得先校直再加工。”他立刻把钢坯送到王铁锤的铁匠铺,放进红炉里烧到通红,然后用专用的校直器夹着,一点点往回掰。“慢着点!别掰过了!”王铁锤在一旁帮忙固定,两人屏住呼吸,直到校直仪显示弯曲度小于0.05mm,才松了口气。
解决了身管弯曲的问题,徐小眼又投入到底座加工中。底座是掷弹筒的支撑核心,上面有击发机构的安装孔,孔位偏差超过0.1mm,击针就无法对准榴弹底火。他放弃了车床加工,直接用手工研磨:左手拿着底座,右手握着细锉刀,每锉一下都要用量具比对,手指磨出了血泡,就缠上布条继续。三天后,第一个底座加工完成,安装孔的同轴度误差只有0.03mm,完美符合要求。
与此同时,陈婉儿在化工区忙着研制榴弹。她参考图纸,用粗钢制作了直径40mm的弹体,底部预留了装尾翼的槽口。尾翼是关键,她试过用薄铁皮剪成长条,直接铆在弹体上,可试射时尾翼晃动严重,榴弹飞得歪歪扭扭。后来她听从吴天浩的建议,用厚0.5mm的钢板制作成“十字形”尾翼,焊接在弹体底部,还在尾翼边缘加了一道小折边,增加稳定性。
炸药配比也经过了反复试验。一开始她按手榴弹的硝化甘油比例装填,结果榴弹爆炸时弹体碎成了十几块,杀伤范围太大,容易误伤自己人;后来减少了20%的硝化甘油,加入适量木粉缓冲,爆炸后弹体分裂成3-4块,杀伤范围控制在10米内,正好适合近距离支援。
一周后,第一具掷弹筒和10发榴弹终于完成。徐小眼将身管、底座、击发机构组装起来,黝黑的掷弹筒长约60cm,重不到3公斤,单手就能拎起来。陈婉儿则将榴弹整齐地摆在木箱里,弹体上印着红色的“试射”字样。
“去试射场!”李铮大手一挥,带着众人来到后山。徐小眼扛起掷弹筒,找了个土坡蹲下来,将掷弹筒架在地上,瞄准500米外的一个旧碉堡(之前日军留下的)。他从木箱里拿出一发榴弹,拔掉保险销,将榴弹从掷弹筒口轻轻放入——“咚”的一声,榴弹顺着身管滑落,底部的底火被击针击中,瞬间发射出去。
众人的目光紧紧跟着榴弹,只见它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轰”的一声落在碉堡旁边的土坡上,炸开一个半米深的坑。“差了点!再调调瞄准具!”徐小眼调整了掷弹筒上的简易标尺,又发射了一发。这一次,榴弹精准命中碉堡的射击孔,碉堡的木栅栏被炸得粉碎!
“成功了!”众人欢呼起来。徐小眼跑过去测量弹着点,第一发误差8米,第二发误差3米,平均精度误差控制在10米内,完全达到了战场使用要求。李铮看着冒着烟的碉堡,心里激动不已——他们终于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掷弹筒,部队的近距离支援火力,终于有了保障!
喜欢烽火锻山河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烽火锻山河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