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八年的盛夏,苏州茅草巷 “砖石暖居” 的喜讯传遍大唐,各地州府纷纷上奏,请求尽快启动本地贫民窟改造。李逸深知,试点的成功只是起点,要让十万流民都能告别破草房,必须将苏州经验转化为可复制、能落地的 “全国方案”。他立刻组织改造专班,将苏州的房屋图纸、施工标准、流民用工制度整理成册,补充各地地形、气候适配建议,汇编成《全国贫民窟改造指导手册》,加急印刷后送往全国各州府。
手册中,针对不同城市的特点给出了精准调整方案:长安作为都城,工坊密集,贫民窟改造需结合城市规划,将民居建在西市、东市周边的空闲地块,方便流民就近就业;洛阳依洛河而建,水资源丰富,可在居民区旁修建一尺宽的小型水渠,既用于灌溉小院菜地,又能作为消防水源;成都多雨潮湿,需将房屋地基抬高三尺,采用 “坡屋顶 + 宽屋檐” 设计,加快雨水排放,避免地基浸泡;扬州河道纵横,则可利用现有河道改造排水系统,减少改造成本。
“改造不是简单复制,要让每一处‘安居坊’都贴合当地百姓的生活需求。” 李逸在全国刺史视频会议(逸品学院改良的简易通讯装置)上强调,“各地要在手册基础上,组织工匠、流民代表共同细化方案,确保房子既结实安全,又实用好住。”
七月初,全国贫民窟改造工程同步启动。长安、洛阳、成都、扬州等二十个城市率先开工,施工现场一片火热,流民们带着对新家的期待,纷纷加入施工队伍,昔日破败的贫民窟,渐渐响起了叮叮当当的施工声。
长安 “西市巷” 的改造现场,清晨的阳光刚洒向洼地,流民张大姐就带着七岁的女儿丫丫来到工地。张大姐丈夫早逝,三年前家乡遭遇蝗灾,她便带着丫丫逃到长安,靠在西市乞讨为生,住的是用破布搭建的窝棚,冬天冻得瑟瑟发抖,夏天满是蚊虫。如今听说改造工程招工,她第一时间报了名,被分到了杂工组,负责给工匠们递工具、打扫工地。
“大姐,您家丫丫真乖,每天都跟着您来工地,不吵不闹。” 专班成员看到丫丫坐在工地角落,拿着树枝在地上画画,笑着说道。
张大姐擦了擦额头的汗,眼中满是温柔:“这孩子知道能住新家了,天天盼着。等搬进新家,我就去附近的逸品女红坊做工 —— 听说那里招绣娘,管吃管住,每月还能拿三贯钱。到时候,丫丫就能去女子学堂读书,再也不用跟着我受苦了!”
丫丫听到 “读书” 两个字,立刻抬起头,大眼睛亮晶晶的:“娘,我要去学堂学认字,以后还要帮您绣花!”
张大姐笑着摸了摸丫丫的头,手上的动作却更麻利了。她知道,只有好好干活,才能早日住上新家,给丫丫一个安稳的未来。
洛阳 “洛河边” 的改造工程中,流民老赵正拿着刨子,专注地打磨着一块木板。老赵以前是老家有名的木工,因战乱逃到洛阳,只能靠捡废品为生,手艺早已生疏。此次改造工程招募木工,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没想到凭借扎实的功底,很快成为木工组的骨干,负责制作房屋的门窗。
“老赵,您这手艺真地道!这窗户框做得又方正又光滑,比我们这些专业工匠做得还好!” 工部工匠拿着老赵做好的窗户框,忍不住称赞。
老赵黝黑的脸上露出笑容:“以前在老家,俺做的家具十里八乡都有名。没想到到了洛阳,还能靠这手艺盖新家。李大人给了我们安家的机会,我们得好好干,把门窗做得结实漂亮,让大家住得舒心!”
他还主动教其他流民木工技巧 —— 谁的刨子用得不对,他就手把手纠正;谁打磨的木板不够光滑,他就耐心讲解诀窍。在他的带动下,木工组的效率大幅提升,制作的门窗不仅美观,还比设计要求更结实。
成都 “锦里巷” 的改造现场,则充满了应对多雨气候的智慧。工匠们按照手册要求,将房屋地基挖到三尺深,再用砖石砌筑,抬高地面三尺,确保雨水不会浸泡地基;屋顶采用 “双坡设计”,坡度比普通房屋陡三成,加快雨水排放;屋檐向外延伸一尺,避免雨水顺着墙面流进屋内。
“以前一到雨季,俺家的窝棚就漏得没法住,只能抱着被子在树下躲雨。” 流民老陈负责搬运砖石,看着工匠们抬高地基,激动地说,“现在地基这么高,屋顶这么陡,再也不用担心漏雨了!以后下雨天,俺就能在新家安稳睡觉了!”
为确保全国改造质量统一,李逸延续了城市改革时的 “巡查制度”,从改造专班中抽调三十名经验丰富的成员,组成六个巡查小组,分赴各地检查施工进度与质量。巡查小组不仅携带水平仪、抗压仪等检测工具,还会随机走访流民,收集他们对施工的意见。
在长安巡查时,小组发现西市巷有三户房屋的屋顶青瓦铺设不牢固,部分瓦片之间缝隙过大,雨天容易漏雨。巡查官员立刻找到施工负责人,要求全部返工:“青瓦必须按‘一搭三’的标准铺设,瓦片之间要用水泥勾缝,确保每一片瓦都牢固,不能有半点马虎!” 施工负责人立刻组织工匠返工,直到所有青瓦都符合标准。
在洛阳巡查时,小组发现洛河边的两座公共厕所清理不及时,粪便堆积,异味刺鼻。巡查官员当即与洛阳刺史协调,增加了四名保洁员,将清理频率从每日两次增加到三次,还在厕所旁种植了薄荷,减少异味。
在成都巡查时,小组发现有五户房屋的地基高度仅为两尺,未达到手册要求的三尺。巡查官员立刻组织工匠加高地基:“成都多雨,地基不够高,雨季很容易积水浸泡,必须加高到三尺,确保百姓住得安全!” 工匠们连夜加班,将地基全部加高,还在地基外侧砌筑了防水坡,进一步增强防水效果。
巡查小组的严格监督,确保了各地改造工程的质量,也让流民们更加安心。“有巡查大人盯着,俺们的新家肯定结实又安全!” 不少流民看到巡查小组认真检查,都放心地说道。
时间一天天过去,转眼半年过去。永徽九年的初春,全国首批二十个城市的贫民窟改造工程全部完工。昔日破败的洼地、窝棚,如今变成了一排排整齐的砖石民居,街道干净整洁,配套设施齐全,每一处改造后的居民区,都被百姓们亲切地称为 “安居坊”—— 长安的 “长安安居坊”、洛阳的 “洛河安居坊”、成都的 “锦里安居坊”、扬州的 “运河安居坊”…… 每一个名字,都承载着流民对安稳生活的向往。
据统计,此次改造共完成五十处贫民窟改造,建成砖石民居两万套,解决了十万流民的住房问题;配套建设公共水井两百余口、公共厕所一百余座、下水道三百余里,实现了 “住房、饮水、卫生” 三大保障全覆盖;同时,各地官府还为流民提供了三万多个就业岗位,流民就业率从改造前的 30% 提升到 92%,大部分流民都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这日,李逸与苏瑶一同来到长安安居坊,走访流民家庭。刚走进安居坊,就看到干净的青石板街道两侧,排列着整齐的砖石民居,青瓦白墙,窗明几净;街道旁的杨柳树抽出新枝,嫩绿的叶片在风中摇曳;公共水井旁,几位主妇正一边打水一边聊天,笑声清脆;小院里,老人们坐在椅子上晒太阳,手里拿着针线活;孩子们则在街道上追逐嬉戏,手里拿着风车,欢快地奔跑。
“李大人,苏姑娘,快到俺家坐坐!” 张大姐看到李逸与苏瑶,连忙热情地招呼。她的新家是一套两室一厅带小院的民居,客厅里摆放着新做的木质桌椅,主卧里铺着干净的被褥,次卧里放着丫丫的小床,墙上还贴着丫丫在学堂画的画;小院里开垦了一小块菜地,种着青菜与萝卜,旁边还搭建了一个晾晒架,挂着刚洗好的衣服。
“大姐,您这新家真干净!丫丫呢?” 苏瑶笑着问道。
“在学堂呢!” 张大姐脸上满是笑容,“现在我在逸品女红坊做工,每月能拿三贯钱,丫丫在女子学堂读书,不用交学费,还管午饭。俺们娘俩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两人又来到老赵的家。老赵的家里摆放着他亲手制作的家具 —— 木质衣柜、书桌、椅子,做工精致,充满了生活气息。“李大人,苏姑娘,您看俺这家具,都是用 leftover 的木料做的,没花一分钱。” 老赵笑着说,“现在俺在洛阳的木工坊做工,每月能拿五贯钱,还收了两个徒弟,日子过得踏实又舒心。”
走访完几家流民家庭,李逸与苏瑶坐在安居坊的公共凉亭里,看着眼前充满生机的景象,心中满是欣慰。
“逸哥哥,你看,他们终于有了安稳的家。” 苏瑶轻声说道,眼中满是温柔,“以前他们住的是破草房,现在住的是砖瓦房;以前他们靠乞讨为生,现在靠自己的双手挣钱;以前孩子们没学上,现在能去学堂读书。这一切,都是你一点点努力换来的。”
李逸握住苏瑶的手,语气坚定:“安居才能乐业。百姓是大唐的根基,只有让他们住得安稳,才能安心工作、生活,才能养育子女、孝敬老人,大唐才能真正繁荣。这次改造只是开始,全国还有一百多处贫民窟,还有数十万流民等着住新家。未来,我们还要继续推进改造,让每一位流民都能住上干净的房子,过上幸福的日子。”
此时的大唐,不仅长安、洛阳、扬州等大城市的主干道干净整洁,就连曾经破败的城市边缘,也焕发出新的生机。昔日的贫民窟,变成了充满烟火气的 “安居坊”;流民们告别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住进了坚固的砖石民居,有了稳定的工作与收入,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在长安安居坊,每到傍晚,街道旁就会摆起小摊,有卖小吃的、有缝补衣服的、有卖日用品的,流民们下班后,带着孩子在小摊上买点零食,或是在凉亭里聊天,一派温馨和谐的景象;在洛阳洛河安居坊,流民们会在洛河边洗衣服、散步,有的还会撑着小船,在河里捕鱼,改善伙食;在成都锦里安居坊,每到雨天,流民们再也不用躲雨,而是坐在家里,看着窗外的雨景,做着手里的活计,心中满是安稳。
这场覆盖全国的贫民窟改造工程,不仅改善了流民的生活环境,更凝聚了民心,让百姓们感受到了朝廷的温暖,感受到了大唐的繁荣与希望。它像一股暖流,流淌在大唐的每一个角落,为大唐的盛世增添了一抹温暖而坚实的底色。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长安安居坊的砖石民居上,给青瓦白墙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泽。李逸与苏瑶并肩走在街道上,看着流民们幸福的笑容,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 在他们的努力下,大唐的每一位百姓,都将拥有安稳的家,都将过上幸福的生活,大唐的盛世,也将因此更加长久、更加辉煌。
《穿越唐朝当财子》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磨铁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磨铁读书!
喜欢穿越唐朝当财子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穿越唐朝当财子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