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兴二年(1279)二月六日申时,崖山海战进入了最惨烈的终章。宋军防线已全面崩溃,仅存的数十艘战船在元军重重包围中做着最后的抵抗。火光映照着血色的海面,空气中弥漫着硝烟与死亡的气息。
一、 御船危局
御船\"翔龙\"号上,陆秀夫透过浓烟望向四周战况,心知最后的时刻已经来临。八岁的赵昺紧紧抓着他的衣袖,小脸上满是烟尘与泪痕。
\"陆相公,朕害怕......\"
陆秀夫蹲下身,为皇帝整理凌乱的龙袍:\"陛下莫怕。待会臣背着陛下,就像小时候家父背着我去看社戏一般。\"
此时,杨太后在宫人搀扶下走出船舱。她凤冠微斜,朝服却依旧整齐:\"陆相公,是时候了。\"
陆秀夫郑重叩首:\"臣请太后更衣。\"
当杨太后换上正式朝服时,外围最后一道防线终于被突破。元军战船如饿狼般扑向御船,最近的一艘敌船距此已不足百步。箭矢如雨点般射来,护卫的禁军接连倒下。
\"来不及了!\"陆秀夫毅然起身,取出早已准备好的素白绸带。
二、 华夏衣冠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陆秀夫做出一件令所有人意外的事。他先走进船舱,取出一个檀木匣子,里面整齐叠放着一套深衣儒冠。
\"此乃臣进士及第时所服。\"他平静地解释,开始更衣,\"华夏衣冠,不可辱于胡虏之手。\"
当他戴上儒冠的刹那,四周的喊杀声仿佛都安静下来。这一刻,他不只是大宋丞相,更是华夏文明的守护者。
转身看见年幼的皇帝,陆秀夫眼中闪过痛楚,随即化为决然。他单膝跪地:\"陛下,请恕臣僭越。\"
他用绸带将赵昺牢牢缚在背上,动作轻柔而坚定。年幼的皇帝出乎意料地配合,甚至还伸手帮陆秀夫系紧带子。
\"陆相公,\"赵昺突然问,\"我们是要去见父皇了吗?\"
陆秀夫喉头哽咽:\"是,陛下。先帝正在天上等着我们。\"
三、 沧海孤臣
背负着幼帝,陆秀夫稳步走向船舷。所过之处,残存的宫人、侍卫纷纷跪倒,泣不成声。
杨太后已整理好朝服,见状微微一笑:\"陆相公先行,本宫随后就来。到了九泉之下,还要请你继续辅佐陛下。\"
就在这时,一阵狂风吹来,掀动了陆秀夫宽大的衣袖。他突然想起什么,从怀中取出一方砚台——这是文天祥去年托人送来的端砚,上面还刻着\"丹心\"二字。
\"文兄,陆某先走一步了。\"他轻声说道,将砚台掷入海中。
最近的一艘元军战船已靠帮,士兵开始跳上御船。陆秀夫最后望了一眼北方,那里有他魂牵梦萦的中原故土,有他再也不能回去的江南水乡。
\"陛下,闭上眼睛。\"他柔声说,随即纵身跃出船舷。
那一跃,仿佛用尽了毕生的力气。两道身影在空中划出决绝的弧线,最终没入波涛汹涌的大海。海面上只留下一圈渐渐扩大的涟漪,很快就被新的浪涛掩盖。
四、 十万同殉
陆秀夫负帝蹈海的壮举,如同最后一道命令,传遍了残存的宋军阵线。
杨太后整理好凤冠,对身边宫人说:\"大宋太后,当死得其所。\"言毕,从容投海。
紧接着,尚存的嫔妃、大臣、宫女、太监,纷纷整理衣冠,相率投海。他们手挽着手,唱着《诗经》中的句子,从容赴死。有人怀抱典籍,有人手握故土,无一人面露惧色。
还在抵抗的将士们见状,纷纷放下武器。都统制翟国秀面向御船沉没处三叩首,大呼:\"臣等来也!\"率残部数百人集体投海。
参军陈植在投海前,焚毁了所有文书,然后将笔砚投入海中:\"此乃华夏文脉,不可辱!\"
惨烈的景象令元军都为之震撼。许多正在进攻的士兵停下手中刀剑,难以置信地望着这悲壮的一幕。就连张弘范在旗舰上目睹此景,也不禁感叹:\"宋室养士三百年,终得死节之士如许!\"
海水被染成深红色,浮尸密密麻麻,几乎堵塞了航道。战后清理时发现,许多尸体仍保持着面向北方的姿势,仿佛死后魂灵也要守望故国。
五、 文明不绝
然而,就在这末日景象中,文明的星火仍在顽强传递。
太学生林逢辰在投海前,将一包用油纸密封的书籍交给熟识水性的校尉:\"此乃程朱语录,务必带出去!\"
侍卫统领按照陆秀夫最后的嘱咐,带着密封的典籍匣子,趁乱潜水逃离。这些经书后来在民间秘密流传,成为抵抗运动的精神支柱。
更令人动容的是,在御船将沉时,几个小太监拼命将一批典籍绑在浮木上,任其随波逐流。他们相信,总会有有缘人拾到这些文明的火种。
翌日清晨,风暴过后,海面上漂浮着无数遗物:残破的战旗、断裂的兵器、浸湿的诗卷,还有那个端宗留给弟弟的木雕小船。当地渔民冒险出海,打捞起部分典籍,秘密珍藏。
一个月后,有渔民歌谣传唱:
\"崖山之后,日月无光。忠魂不灭,文脉深藏。
待得春雷响,再现华夏章。\"
这场集体殉国,看似是一个文明的终结,实则是另一种形式的传承。十万人的牺牲,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而当幸存的典籍在民间悄然流传时,希望的种子已经播下,只待春雷响起的那一天。
(第八卷 第二十一章 终)
喜欢风雅宋朝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风雅宋朝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