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典的暖意如同陈酿,在伊甸镇的日常中持续散发着余韵,但苏晓心中的拼图游戏,已悄然进入了关键阶段。他并未大张旗鼓,所有的推演与排查都在绝对的静默中进行,如同深海之下的暗流,表面波澜不惊。
书房再次成为了他运算的核心。桌面上,不再是星图或能量模型,而是三份看似毫不相干的信息载体,被苏晓以无形的法则之力悬浮排列,彼此间有细碎的光丝连接,构成一个不断演化的三角结构。
第一份,是源自雨夜迷途者——那位采药人零碎、惊惶的叙述。苏晓从中提炼出几个关键意象:“东边山脉”、“白色石头的山谷”、“古老壁画”、“沉睡的气息”、“误触机关般的震动”。这些词语指向了一个具体的、可能存在的古老遗迹或封闭空间,其“古老”的程度,远超伊甸镇本身的历史,甚至可能追溯到某个被遗忘的文明纪元。
第二份,是瓦尔特·杨留下的那份关于稳定星域文明艺术与哲学的金属板资料。苏晓并未关注那些哲学思辨,而是将精神力沉入资料附带的、浩如烟海的文明遗迹图鉴与编年史碎片中。他以其恐怖的检索与比对能力,在无数信息洪流里,锁定了一个与采药人描述有微弱吻合点的、已确认消亡的古老文明——其建筑偏好使用某种特殊的白色石材,擅长利用地脉能量构建大型封闭式“圣所”,其信仰核心与“长眠”、“守护”、“轮回”等概念相关。这个文明在星穹列车的记录中,被称为 “静默纪元”的先行者,其遗迹大多能量耗尽,彻底死寂。
第三份,也是最重要的一份,是苏晓自身持续捕捉到的那丝异常能量波动。他将其特征无限放大、解析:那“锈蚀”感,并非物理上的氧化,更像是能量结构在漫长时光中自然崩解产生的“法则残渣”;那“饥饿”感,并非主动的吞噬欲望,更像是一个残缺本能对维持自身存在所需能量的微弱渴求;而那“古老”与“死寂”的气息,则与瓦尔特资料中描述的“静默纪元”遗迹能量签名,存在着高度相似的底层逻辑!
三条线索,如同三条来自不同方向的溪流,在此刻汇合,指向了同一个源头——
一个源自“静默纪元”的、本应彻底死寂的古老遗迹或造物,因未知原因(或许是采药人的误闯,或许是伊甸镇日益浓厚的生机能量刺激),正在伊甸镇附近的山脉中,极其缓慢且不稳定地……“苏醒”!
它不是具有明确意识的恶灵,更像是一段卡死的程序、一个能量炉即将熄灭前最后的火花、或者一个残缺的自动防卫机制。它的活动毫无逻辑,充满了矛盾,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而精密的系统崩溃后留下的、互相冲突的碎片。
它渴求能量维持残存,却又排斥伊甸镇过于“鲜活”的能量,因为它自身的法则基底是“静默”与“终结”;它可能还保留着某些古老的防卫协议,会对闯入者(如采药人)做出反应,但其反应模式早已错乱不堪。
苏晓凝视着空中那由光丝连接的三份信息,眼神冰冷而锐利。谜题并未完全解开——是什么导致了它的“苏醒”?它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其不稳定的活动,最终会导向何种结果?是悄无声息地再次沉寂,还是可能引发不可控的能量崩溃,甚至……波及伊甸镇?
但至少,敌人的轮廓,已然清晰。
它并非来自星海的威胁,也非本土自然灵的异变,而是沉睡于脚下这片土地深处的、一段本该被时光埋葬的古老回响。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伊甸镇现有秩序与生机的一种潜在污染和威胁。
苏晓缓缓收起悬浮的信息,所有光丝隐没。他走到窗边,望向那片在阳光下显得宁静而苍翠的连绵山峦。此刻,在他眼中,那山峦的阴影之下,仿佛潜藏着一个巨大而残缺的、由白色石头和冰冷法则构成的幽灵。
探查,不再是可选事项,而是必要的防御。为了守护眼前这片由樱花、点心与欢笑构成的日常,他必须去面对那片被遗忘的、属于“静默”的阴影。
下一步,便是决定如何介入,以及……何时出发。
喜欢崩坏因缘精灵第一季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崩坏因缘精灵第一季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