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总院的预备班里,二十个孩子围坐在小桌子旁,手里都拿着一本薄薄的手册 ——《童蒙药膳启蒙手册》的初稿,封面是念桃画的 “药膳园全家福”,里面的字迹还带着软桃的手温。软桃站在前面,笑着说:“今天咱们不用老师教,大家自己看手册,学做‘红枣水’,遇到不懂的就举手,好不好?”
孩子们齐声回答 “好”,然后低头翻手册。7 岁的妞妞翻到 “食材篇”,指着红枣的插图皱起眉头:“苏老师,这个红枣画得太小了,我看不清上面的纹路,不知道是不是我家那种红枣。”
软桃走过去,拿起妞妞的手册,发现插图确实只有指甲盖大小,难怪孩子看不清。她赶紧记在小本子上:“妞妞说得对,下次咱们把插图放大,让大家都能看清。”
另一边,8 岁的小宇翻到 “基础膳篇” 的 “红枣水” 步骤,皱着眉头说:“苏老师,这里写‘加水煮一刻钟’,一刻钟是多久呀?我看不懂。还有字太多了,我不想看。”
软桃凑过去看,步骤写了三行:“1. 红枣洗净去核;2. 锅中加水,放入红枣;3. 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一刻钟即可。” 确实有点长,而且 “一刻钟” 对低龄孩子来说太抽象。她蹲下来对小宇说:“下次咱们把字变少,用数字标清楚,比如‘1. 洗红枣 2. 加水 3. 煮 15 分钟’,再画个小闹钟,好不好?”
小宇点点头,开心地说:“好!有小闹钟我就知道了!”
孩子们开始尝试做红枣水,有的孩子按手册步骤,先洗红枣,再去核,做得有模有样;有的孩子没看安全提示,直接用手去碰冒热气的锅,软桃赶紧过去制止:“大家看手册最后一页,这里写了‘煮膳要离明火,不能用手碰锅’,咱们要跟着手册做,才安全。”
坐在后排的家长们也在看手册,妞妞的妈妈举手说:“苏老师,手册里没写‘孩子做膳时家长要在旁边陪’,我们有点不放心,能不能加上?还有,要是没有红枣,能用什么代替呀?”
软桃赶紧记下:“您提的这两点特别好!我们会加个‘家长指导栏’,写清楚‘孩子做膳需家长陪同’,再加上‘食材替代建议’,比如‘没有红枣可用桂圆,都是甜的’。”
试用课结束后,软桃把收集到的反馈整理成清单:
插图太小,需放大 1 倍;
步骤文字过长,简化为短句 + 数字,“一刻钟” 改为 “15 分钟” 并配小闹钟插图;
增加 “家长指导栏”,含安全提示和陪同要求;
补充 “食材替代建议”,适配不同地域;
部分儿歌节奏太复杂,调整为更顺口的短句。
第二天,软桃就按反馈修改手册。她把红枣、春笋的插图放大到拳头大小,能清晰看到红枣的纹路、春笋的紫尖;把步骤简化为 “1. 洗 2. 煮 3. 喝”,每个步骤配个小图标;在最后一页加了 “家长指导栏”,用红色字体标粗 “孩子操作时需全程陪同,远离明火”;在 “食材篇” 每样食材下面加了 “替代建议”,比如 “春笋→萝卜,莲子→芡实”。
改完后,她又找了几个孩子试用。小宇翻到红枣水步骤,指着小闹钟说:“苏老师,我知道了,煮 15 分钟就是小闹钟走一圈!” 妞妞的妈妈看着 “家长指导栏”,笑着说:“这下放心多了,知道该怎么陪孩子做膳了。”
软桃看着孩子们开心地翻着手册,心里满是成就感。她知道,一本好的童蒙手册,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是听着孩子们的声音、家长的建议,一点一点磨出来的。只有这样,手册才能真正帮到孩子,才能把江南药膳的温暖,准确地传递给每一个小小心灵。
喜欢靖王的小厨娘又甜又软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靖王的小厨娘又甜又软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