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rtex”的落网如同砍倒了一棵疯长的毒树,但林下的菌菇仍在暗处滋生。张帅帅的量子意识监测仪探测到一种新的波动——不再是直白的攻击或扭曲,而是一种精妙的“认知拟态”。某些未知的存在,正开始模仿“记忆恒星”的频率,散发出近乎一致的“良知信号”,其波形几乎与银行大厅记忆原型同频共振。
(一) 完美赝品
第一个异常信号出现在一个国际人道主义援助论坛。一位自称来自非洲某地的“社群代表”,在线分享了一段感人至深的视频:当地村民如何团结起来,抵抗外来资本对土地的强占,守护家园与传统。其叙事结构、情感基调、甚至某些关键意象,都与银行大厅事件高度相似——弱小个体对抗强权,守护尊严与家园。
视频迅速获得大量转发和赞誉,其散发的“共振频率”纯净而强烈,甚至短暂地使邻近的几个正向记忆节点亮度提升。
“几乎…太完美了。”曹荣荣反复观看视频,眉头紧锁,“情感饱满,逻辑自洽,完全符合我们的价值预期。但…就是这种‘完美’,让人不安。”
沈舟带领技术团队进行深度频谱分析。在极其细微的层面,他们发现了不自然的“修饰”痕迹——情感曲线过于平滑,缺乏真实事件中应有的杂乱“噪声”;某些共情高峰的出现时机,精确得像是经过算法优化。
“他们在‘伪造’正义叙事,”张帅帅得出结论,“不是篡改,而是从头构建。利用我们对特定原型(如反抗不公、守护家园)的天然共鸣,精心制作‘情感赝品’,试图混入我们的共振网络,窃取信任资源。”
(二) “拟态”的毒刺
很快,“赝品”的毒性开始显现。那个“非洲社群”故事在获得巨大声援后,其“代表”开始引导舆论,将矛头指向某个具体的跨国企业,并呼吁进行极端的经济抵制和网络攻击。其提供的“证据”经过层层包装,极具迷惑性。
几乎同时,在另外两个不同议题的讨论中,也出现了类似模式的“完美叙事”,都指向了特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目标。
“他们在利用我们的共情机制和正义感,作为发动精准攻击的‘制导系统’。”陶成文看着情报汇总,语气沉重,“一旦这些‘拟态叙事’获得我们网络的信任背书,其引导的舆论海啸和具体行动,破坏力将难以估量。”
魏超从地缘政治角度补充:“这像是某种经过精心设计的‘认知战’试探。测试我们分辨真伪的能力,测试我们共振网络的防御韧性。”
(三) “真伪透析”协议
面对这种以假乱真的“认知拟态”,团队意识到,传统的基于“情感签名”和“逻辑结构”的检测方法可能失效。他们需要一种能够触及叙事“灵魂”的鉴别方式——追溯其能量源头和核心动机。
陶成文启动了“真伪透析”协议。团队需要再次深入银行大厅事件的记忆本源,但这次的目标是萃取其最独特的、无法被复制的“精神指纹”,用以校准整个共振网络的识别精度。
(集体透析——溯源“真”的指纹)
鲍玉佳的本心回望:
她剥离所有外部光环和宏大意义,回归到事件最原初的、未经修饰的瞬间。“我站出来时,脑子里没有‘要成为英雄’、‘要扞卫某种主义’的念头,”她平静地回溯,“只有一个最朴素的念头:‘这样不对’。我的行动源于内在的、不加计算的道德直觉,而非任何外部的叙事框架或预期回报。” 这种发自生命本能的、非功利的良知冲动,是“拟态”难以复制的核心。
张帅帅\/沈舟的(数据熵值)视角:
他们重新审视原始监控数据。真正的混乱、不可预测的细节、那些不符合“完美故事”的冗余信息——老赵被推倒时下意识的惊愕表情、背景中某个孩子被吓哭的声音、鲍玉佳声音里那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这些“不完美”的“数据熵”,恰恰是真实生命体验的烙印,是冰冷算法难以精确模拟的。
陶成文\/魏超的(动机纯粹性)视角:
他们审视银行大厅事件中所有正向行为的动机链。无论是鲍玉佳的挺身而出,还是后续社会的声援,其核心驱动力是对事不对人的正义诉求,是希望修复被破坏的秩序,而非针对某个具体对象进行毁灭性打击。其目的是“止恶”与“修复”,而非“征服”或“替代”。
曹荣荣的(价值自洽)视角:
她分析银行大厅事件所倡导的价值(尊严、规则、勇气)与其实现手段的高度自洽。它们从未鼓吹通过制造新的不公或毁灭来达成目标。而“拟态叙事”往往在美好的起点下,隐藏着排他、仇恨或破坏性的行动逻辑。
孙鹏飞\/程俊杰的(教育中的求真)视角:
他们强调在教育中培养对“完美叙事”的天然警惕。真正的现实总是充满复杂性和悖论,过于流畅、过于“正确”的故事,往往需要打一个问号。要鼓励年轻人欣赏真实中的“毛边”与“杂音”。
梁露的(细节的权重)视角:
她更加注重挖掘和呈现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却充满生命质感的细节。正是这些无法被程式化的细节,构成了真实与虚构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马强的(笔触的灵光)视角:
他尝试用画笔捕捉那种“非设计感”。在描绘银行大厅场景时,他刻意保留了一些看似“失误”的笔触、色彩的微妙溢出,认为这些正是“人为”而非“机造”的痕迹,是灵魂的印记。他将其理念融入名为《真迹》的新作。
(四) “灵纹”识别与网络净化
基于“真伪透析”的洞察,张帅帅和沈舟团队为共振网络升级了“灵纹”识别系统。该系统不再仅仅分析内容,更着重探测其深层的“动机频谱”和“情感熵值”。
动机探测:识别叙事背后是否隐藏着特定的、排他的攻击议程。
熵值检验:检测情感曲线是否过于“光滑”,缺乏真实生命反应的随机性和复杂性。
价值自洽验证:审视其宣称的价值与所倡导的手段是否内在一致。
当“灵纹”系统应用于那几个“拟态叙事”时,立刻发现了破绽:其动机频谱显示出强烈的“引导攻击”特征;情感曲线完美得不自然;其“守护”价值的口号,与隐含的“摧毁”特定目标的手段严重矛盾。
共振网络迅速将这些“赝品”标记、隔离,并向所有节点发出了“拟态警报”。之前被蒙蔽的节点逐渐恢复正常,一场潜在的大规模认知操纵被扼杀在摇篮里。
(五) 阴影中的“拟态师”
“拟态”攻击的失败,让隐藏的对手露出了更多马脚。魏超的情报网络追踪到,这些“完美叙事”的源头,与一个代号“幻影工作室”的神秘组织有关。该组织成员都是顶级的叙事专家、心理学家和数据科学家,受雇于某个意图扰乱国际秩序的地下资本联盟。
“我们面对的,不再是散兵游勇的‘菌丝’,而是装备精良的‘认知特种部队’。”魏超警告。
马强根据这些信息,创作了《镜室》。画中,无数面镜子互相映照,产生出无限延伸、真假难辨的影像。只有在画面中心,一块不起眼的、带有独特磨损痕迹的真实石头,作为唯一的坐标参照物,打破了无限复制的幻觉。
(六) 永恒的鉴真
第七百七十八章,将认知战争的复杂度提升至“真假莫辨”的层面。团队通过“真伪透析”,抓住了真实记忆与生俱来的、无法被完美复制的“精神指纹”——非功利的道德直觉、生命的随机熵值、动机的纯粹与价值的自洽。凭借升级的“灵纹”识别系统,他们成功抵御了“认知拟态”的入侵。然而,“幻影工作室”的出现,标志着对手的升级。未来的斗争,将更加侧重于在信息的汪洋中,守护那份基于生命体验的、粗糙而鲜活的“真”。银行的灯光,不仅要照亮黑暗,更要具备鉴别反射光与自发光的智慧。在这真伪交织的迷宫中,守护者们必须成为永恒的鉴真者。
喜欢基因暗码:血色螺旋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基因暗码:血色螺旋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