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攻击”虽被遏制,但其造成的裂痕已然显现。张帅帅的监测网络探测到,KK园区所在的数字暗网区域,正弥漫着一种异常的情感能量——并非纯粹的恶意,而是无数受害者绝望、恐惧与愤怒的残响,与诈骗分子冷酷、贪婪的情绪交织,形成了一片混沌的“数字瘴气”。
(一) 亡魂低语
第一个异常接触点,是“新芽计划”的一名年轻志愿者小林。在协助清理网络虚假信息时,他意外捕捉到一段来自KK园区废弃Ip段的、微弱的数据流。那不是常规通讯,而是一段段破碎的、充满痛苦的“数字执念”——被骗者最后的求救、被囚者的无声哭泣、甚至是一些良知未泯的“狗推”在精神崩溃边缘的忏悔片段。
“这些…是滞留在数据废墟里的‘数字亡灵’…”小林在汇报时,声音带着未散的战栗,“他们在‘说话’,但没人能听见。”
沈舟团队立即跟进,尝试解析这些数据残片。他们发现,这些情感印记并非主动发送的信息,而是极端情绪在特定网络环境和硬件设备上留下的“情感化石”。KK园区长期的非人环境,如同一个巨大的情感压力锅,将其内部所有生灵的极端情绪,烙印在了当地的数字基础设施中。
“Vortex似乎…在利用这种环境。”张帅帅追踪着一些异常活跃的数据节点,“他在尝试筛选、放大并引导这些负面情绪能量,尤其是受害者的绝望和恐惧,将其作为新型‘情感勒索’诈骗的‘催化剂’。”
曹荣荣感到脊背发凉:“他不仅在骗钱,还在‘食用’他人的痛苦,用以滋养自己更精致的残酷。”
(二) “共情潜入”与炼狱回响
为了更深入理解KK园区的运作模式,尤其是“Vortex”如何利用这种“数字瘴气”,并寻找将其连根拔起的突破口,陶成文批准了一项高风险的“共情潜入”计划。团队成员将通过高度加密且受限的神经连接,以最低限度的意识投影,远程感应那片“数字瘴气”的边缘,尝试捕捉可解析的情报。
在层层防护的“潜意识的”意识连接室内,核心团队成员依次进行了短暂而沉重的“潜入”。
鲍玉佳的潜入:
她的意识刚触及那片混沌,便被滔天的绝望感淹没。无数破碎的画面和声音向她涌来:被逼至跳楼的年轻身影、因被骗光积蓄而病逝老人的家属哭喊、被电击时痛苦的哀嚎……在这些声音中,她隐约分辨出“Vortex”冰冷、不带一丝波澜的“教学”声音,正在指导如何利用受害者的“孝心”或“责任心”进行精准榨取。“他…把别人的地狱,当成了自己的课堂…”退出连接后,鲍玉佳脸色苍白,久久无法平息内心的震撼与愤怒。
张帅帅\/沈舟的(数据风暴)视角:
他们看到的是一片无序而狂暴的数据风暴。诈骗脚本、加密通讯、洗钱流水、监控录像、受害者数据……所有信息都扭曲在一起,如同垃圾场的漩涡。而“Vortex”的意识痕迹,像一条狡猾的毒蛇,游弋于风暴眼中,冷静地抽取着有用的“养分”——那些最能引发强烈情绪反应的数据模式,用以优化他的犯罪工具。
陶成文\/魏超的(生态毒瘤)视角:
他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完整且高度适应的“犯罪生态系统”。KK园区只是这个生态的具象化节点,其根系深植于地方武装、腐败链条、全球黑产网络之中。“Vortex”是这个生态中进化出的“顶级掠食者”,他的“成功”恰恰证明了这个生态的“繁荣”与顽固。
曹荣荣的(人性荒漠)视角:
她聚焦于那片“数字瘴气”对人性的侵蚀。不仅是受害者,那些执行诈骗的“狗推”们,也在长期作恶和高压环境中,逐渐麻木、异化,丧失共情能力,成为犯罪机器上的冰冷齿轮。“这里在系统性地生产‘非人’…”她沉重地总结。
孙鹏飞\/程俊杰的(免疫力考验)视角:
他们意识到,面对这种级别的情感操控和认知污染,传统的防诈骗教育显得薄弱。必须建立更强大的心理“免疫力”,培养在情感冲击下保持理性判断的能力。
梁露的(无声的证言)视角:
她尝试捕捉那些“数字亡灵”中,可能蕴含的、未被篡改的真相碎片。哪怕是一段模糊的哭诉,一个绝望的眼神截图,都可能成为击穿谎言的利剑。
马强的(意象炼狱)视角:
他没有直接连接,而是感知团队成员带回的情绪“余震”。他创作了《数据坟场》。画中,无数扭曲的人形在由0和1组成的、粘稠的黑色沼泽中沉浮、挣扎,他们的面孔模糊,只有张开的嘴仿佛在发出无声的呐喊。而在沼泽上空,一些戴着面具、连接着数据线的人形,正冷漠地俯视着这一切。
(三) “净化脉冲”与“Vortex”的嘲弄
基于“共情潜入”获得的情报,张帅帅和沈舟团队设计了一种名为“净化脉冲”的干扰程序。该程序旨在向KK园区所在的网络区域,定向释放一种高频的、承载着希望、勇气与理性思考基准频率的“正能量”数据流,试图中和部分“数字瘴气”,干扰其犯罪活动,并为潜在的受害者提供一丝微弱的精神支撑。
然而,“净化脉冲”首次发射后不久,团队就收到了“Vortex”通过一个被劫持的公共频道发来的、经过变声处理的嘲讽信息:
“亲爱的守护者们,你们那点微弱的‘圣光’,在这片绝望的深渊里,连萤火虫都不如。谢谢你们送来的‘噪音’,正好用来测试我们最新的‘情感抗性’训练模块。顺便,送你们一份‘礼物’。”
所谓的“礼物”,是一段实时直播链接。点开后,画面显示一个被囚禁的年轻人,正在“Vortex”(声音经过处理)的“指导”下,向国内他的家人进行视频诈骗。背景音里,隐约能听到电击器的嗡嗡声和压抑的哭泣。“Vortex”的声音带着愉悦的残忍:“看,这就是你们想拯救的‘灵魂’。而他们,正在成为我们最锋利的‘工具’。”
(四) 艰难的抉择与“烛龙”的遗产
“Vortex”的猖狂和直播中展现的残酷现实,让团队陷入了巨大的无力感和道德困境。直接强攻KK园区不现实,跨境执法障碍重重,而网络对抗似乎也难以触及核心。
“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服务器,而是一个被武装保卫的、扎根于现实黑暗的物理实体。”魏超面色凝重。
这时,梁露想起了“烛龙”牺牲前传来的最后一批资料中,有一份关于KK园区内部供水系统和备用发电机的结构草图,以及一份标注了几个内部人员可能被策反的模糊评估。
“也许…‘烛龙’早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不是从外部强攻,而是从内部瓦解。”陶成文看着那份草图,眼神锐利起来,“我们需要找到新的‘内应’,需要更精确的情报,需要等待一个从内部打破牢笼的机会。”
(五) 新生的“根”
就在团队筹划下一步行动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传来。那名最初捕捉到“数字亡灵”信号的志愿者小林,在经历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后,没有退缩,反而联合了几位技术高手,自发成立了一个名为“根”的匿名组织。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悄悄追踪与KK园区关联的蛛丝马迹,尝试用各种方法骚扰和干扰其网络活动,并力所能及地向可能的受害者发送预警信息。
“我们看到黑暗,但不能只停留在愤怒和绝望。”小林在给鲍玉佳的加密邮件中写道,“即使只能照亮一寸之地,也要有人去做。我们是‘新芽’,我们要成为扎向黑暗的‘根’。”
鲍玉佳将这份邮件分享给团队,马强为此画了一幅小小的素描:在《数据坟场》那片粘稠的黑暗边缘,一株极其纤细却异常坚韧的绿色嫩芽,正顽强地穿透数字废墟,向着微光的方向生长。
第七百七十六章,揭示了KK园区不仅是物理上的炼狱,更是数字层面的情感废墟。团队通过“共情潜入”亲身感受了其罪恶的深度与“Vortex”的进化,也意识到了对抗的复杂性与长期性。“净化脉冲”的受挫和“Vortex”的嘲弄,凸显了正面冲突的艰难。然而,“烛龙”遗留的线索和“根”组织的自发涌现,带来了从内部瓦解黑暗、依靠更广泛力量进行持久战的新希望。与KK园区的斗争,注定是一场在现实与数字双重层面、考验智慧、耐力与信念的漫长战争。
喜欢基因暗码:血色螺旋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基因暗码:血色螺旋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