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航者”协议带来的认知生态动态平衡并未持续太久。张帅帅的深层意识监测网络探测到一种更根本、更令人无力的趋势——不是来自“菌丝网络”的攻击,也不是“记忆歧路”的分化,而是整个集体记忆场域正在自发地、不可逆转地走向一种“认知热寂”。记忆,似乎在自然损耗之外,正加速失去其内在的秩序、清晰度与情感温度。
(一) “记忆褪色”现象
第一个迹象是“记忆锚点”计划数据库的异常统计。沈舟发现,关于银行大厅事件的非核心细节——例如当时大厅的环境噪音、旁观者的具体衣着、甚至危暐咆哮时的一些具体用词——在公众的自发回忆和转述中,正以远超正常遗忘曲线的速度变得模糊、混淆甚至消失。更令人担忧的是,连一些次要的情感细节,例如鲍玉佳事后接受采访时那份混合着坚定与后怕的复杂眼神,也在大众的集体记忆中逐渐“褪色”,被简化为一个单薄的“勇敢”标签。
“这不是攻击,这是…衰变。”张帅帅盯着数据流,语气带着一丝从未有过的茫然,“就像宇宙的热寂,能量还在,但有效的、有序的、能够做功的信息在不可逆地耗散。记忆的‘熵’在增加。”
曹荣荣在分析社会情绪指数时也印证了这一点。公众对银行大厅事件的情感共鸣强度虽然在特定事件触发下仍能峰值,但其 baseline(基线) 水平在缓慢而持续地下降。一种淡漠的、事不关己的“历史疲劳症”似乎在蔓延。
“他们在遗忘吗?不完全是,”她忧心忡忡地说,“他们记得‘发生了什么’,但正在失去对‘那意味着什么’以及‘那与我何干’的鲜活感受。记忆正在变成一堆缺乏生气的、逐渐冰冷的‘信息化石’。”
(二) “逆熵”行动:重温与淬炼
面对这种指向终极虚无的“记忆熵增”,陶成文意识到,常规的防御和引导策略已然失效。他启动了代号“逆熵”的紧急行动——这不是为了对抗某个具体的敌人,而是为了对抗时间、淡漠以及认知规律本身。行动的核心,是带领团队,并引导公众,进行一次彻底的、深入骨髓的“记忆重温”,不是简单地重复叙述,而是重新激活那份最初的、最 raw(原始) 的情感冲击与道德震撼。
团队再次回到了那间承载了无数次深度连接的“静思堂”。但这一次,氛围格外沉重。他们知道,这或许是一次无法回头的情感淬炼。
(集体重温——对抗熵增的火焰)
鲍玉佳的淬炼:
她不再依赖任何技术辅助,而是闭上眼睛,用尽全部意志力,让自己重新回到那个下午。她不再是以一个反思者或分析者的视角,而是强迫自己再次成为那个即将被打的年轻女性。汗湿的手心、加速的心跳、面对不可预测暴力时最本能的恐惧、以及压过恐惧的那股“不能就这样算了”的倔强……所有这些被她刻意用理性和时间包裹起来的原始情感,被她强行撕开、释放。泪水无声地滑落,她的身体微微颤抖,仿佛再次承受那一拳的重量。“不能忘…绝对不能忘…”她喃喃自语,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灵魂在熵增的寒冷中发出的求生呐喊。
张帅帅\/沈舟的(数据的情感核心)视角:
他们不再分析数据流,而是尝试去感受每一个数据点背后的生命律动。监控录像中老赵倒下前那一瞬间瞳孔的收缩,不再是像素的变化,而是一个生命对突如其来的暴力和终结的惊愕;音频文件中危暐辱骂的声波,不再是可分析的频率,而是人性中某种丑陋和失控的具象化咆哮。他们意识到,所有技术、所有代码,其存在的终极意义,就是为了对抗这种将鲜活生命经验降解为冰冷数据的“熵增”过程。
陶成文\/魏超的(历史的重量)视角:
他们放下宏观战略,将全部心神沉浸于这一个“点”——银行大厅。他们去感受这个“点”所承载的、千钧之重的历史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案件,它是无数类似不公的一个爆发点,是社会信任基石上的一道裂痕,是衡量一个时代文明程度的血淋淋的标度。忘记这个“点”的痛,就意味着容忍整个面继续溃烂。
曹荣荣的(共情的火种)视角:
她主动卸下所有心理防御,让老赵的绝望、其家人的悲痛、鲍玉佳的创伤后应激、甚至(在严格界限内)危暐母亲那复杂的痛苦……所有这些情感如同炽热的岩浆般涌入她的意识。她几乎被这巨大的负面情绪洪流淹没,但她咬牙坚持,因为她知道,共情的能力,是抵抗道德熵增的最关键火种。失去感同身受的能力,记忆就真的死了。
孙鹏飞\/程俊杰的(传承的紧迫)视角:
他们以最朴素的初心去重温:这是一个老人被打了,一个年轻人站出来主持公道也被打了。就这么简单,也这么根本。他们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必须让下一代,下下一代,都能像感受当下的痛一样,去感受这份历史的痛。否则,一切教育、一切传承,都将失去根基。
梁露的(叙事的生命力)视角:
她不再思考技巧,而是用灵魂去触摸故事的本质。她意识到,真正有生命力的叙事,必须自带“抗熵”属性——它要能刺痛神经,灼烧良心,让人无法安然地将其归档封存。她发誓要用尽一切笔墨,让银行大厅的故事永远保持其“当下性”,永远像刚发生的新闻一样,带着血气和温度。
林奉超\/付书云的(规则的体温)视角:
他们重温规则被践踏时,那冰冷的触感。但也同时重温,当规则得到伸张时,那带给受害者和社会的微弱却珍贵的暖意。法律和规则,不能是冰冷的条文堆砌,它必须被赋予人性的体温,必须与个体的痛苦与尊严紧密相连,才能抵御被漠视、被遗忘的熵增命运。
马强的(色彩的呐喊)视角:
他抛开了所有复杂的隐喻,只用最强烈、最纯粹的色彩——老赵倒下时那片刺目的红,鲍玉佳站出来时那道撕裂灰暗的金色,背景中那些浑浊的、代表犹豫与恐惧的灰蓝……他将这些色彩以近乎狂暴的方式泼洒在画布上,画作名为《呐喊的像素》。每一笔,都是对抗记忆褪色的奋力挣扎。
(三) “情感奇点”与“记忆恒星”
这次极致的“重温”淬炼,在集体意识场域中创造了一个短暂的“情感奇点”。所有参与者和受到辐射的连接者,都在那一刻,与银行大厅事件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几乎是痛楚的鲜活连接。记忆的熵增过程被强行逆转,大量的“无序信息”重新凝聚为高度有序、充满情感能量的“记忆晶体”。
基于这次淬炼的成果,团队将“活态记忆体”再次升级。他们不再满足于让它成为一个被查询的“数据库”,而是试图将其打造为一颗“记忆恒星”——一个能够持续、稳定地向外辐射核心情感能量和道德光度的自发光体。这颗“恒星”的核心燃料,就是那次“重温”中萃取的最纯粹的情感与意志。
(四) 菌丝的“淡漠之雾”与马强的《星穹》
“菌丝网络”应对“记忆恒星”的方式,是释放“淡漠之雾”。他们不再激烈对抗,而是通过海量的、无关紧要的、碎片化的信息,无限稀释公众的注意力,用娱乐至死的精神,温柔地、持续地给记忆“降温”,加速其熵增过程。
马强在《呐喊的像素》之后,创作了《星穹》。画中,无数颗大小不一、亮度各异的“记忆恒星”在黑暗的认知宇宙中闪耀,彼此用微弱却坚定的光丝相连,共同抵御着无边的、试图吞噬一切的黑暗与寒冷。每一颗恒星,都代表着一个被成功守护的、如同银行大厅事件般的核心记忆。
(五) 永恒的守护
“记忆恒星”的部署,暂时稳住了阵脚。但团队比任何时候都清楚,“熵增”是宇宙的终极规律,记忆的褪色与耗散是永恒的敌人。他们的工作,从此具有了一种悲壮的色彩——如同在无尽的沙滩上,不断地将搁浅的海星抛回大海,明知浪潮会再次将其冲上,却依然为了每一个被拯救的生命而坚持。
第七百七十三章,将记忆守护的命题提升至哲学与宇宙观的层面。团队面对“记忆熵增”这一终极威胁,通过极致的情感“重温”与意志“淬炼”,成功创造了“记忆恒星”来对抗认知的热寂。他们明白,胜利不再是消灭敌人,而是在无尽的耗散中,尽可能长久地维持光芒与温暖。银行的灯光,或许终将熄灭,但守护者们的使命,就是在它熄灭之前,点燃更多的灯,并将这守护的意志,如同不灭的火种,一代代传递下去。在这对抗熵增的永恒战争中,每一次重温,每一次讲述,每一次选择铭记,都是对虚无的微小却坚定的胜利。
喜欢基因暗码:血色螺旋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基因暗码:血色螺旋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