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骨疽
多骨疽源于肾虚,疮疡长期肿胀溃破后又感受寒邪而发病;新生儿患此症是因胎元凝结所致,名为骨胀,治疗方法相同。
【注释】这种病症又叫剩骨、朽骨。无论男女老少,都有可能患病,多发于腮腭、牙床、眼胞、下巴、手足、腿膊等部位。有因肾虚的人,生疮后长期溃破,肿胀坚硬不消退,创口不愈合,外部被寒邪侵袭,与脓毒凝结在一起,借助人体的气血化生为多骨;还有刚出生的婴儿,身体肌肉中,按压时有像脆骨的东西,这是由于胎元形成时,精血交错导致的,等婴儿长大后,必定会在脆骨生长的部位,突然发肿生疽,等到溃破后,多骨脱出,创口才能愈合。有的多骨不断脱出,名叫骨胀,难以痊愈。以上两种病因,治疗方法相同,都适宜用隔附子饼艾灸,以疏通寒凝,使多骨尽快脱出。因为骨头属肾,遇寒就会凝滞,所以从热治疗。如果朽骨藏在里面,或流出臭脓,或流出涎泡,适宜撒黄灵药,用陀僧膏覆盖贴敷,让朽骨排尽,创口才容易收敛。肾虚且有轻微寒证的,服用六味地黄丸;肾虚且寒证严重的,服用桂附地黄丸,长期服用可以痊愈。由胎元凝结而成的,因先天禀赋虚弱,不可强行取出多骨,等待其自行破溃后再取出。
附子饼灸法(见首卷“灸法”相关内容)
黄灵药
陀僧膏(俱见“溃疡门”相关内容)
六味地黄丸(见面部“雀斑”相关内容)
桂附地黄丸(见面部“颊疡”相关内容)
结核
结核的形状如同果核,在皮里膜外凝结而成,有的是因风火气郁引起,有的则由怒火湿痰导致。
【注释】这种病症生长在皮里膜外,凝结得像果核一样,质地坚硬且没有疼痛,由风火气郁结聚而产生。刚开始发作时会让人寒热交替,有表证的,用荆防败毒散解表;表症解除后,就服用连翘消毒饮。如果是湿痰与气郁凝结而成的,适宜行气化痰,用五香流气饮、千金指迷丸等辛凉药物治疗,结核自然会消散;如果误用苦寒的药剂,必然会导致破溃。有的服用药物后反而加重,说明病情将要溃破,不可强行消散,以免耗伤正气,适宜用透脓散。破溃后不愈合的,属于气虚,适宜用补中益气汤平和补益。外部治疗参照痈疽的肿疡、溃疡门。
千金指迷丸
半夏(制,四两) 白茯苓 枳壳(麸炒。各三两) 风化硝(三钱)
将这些药物一起研磨成粉末,用河水煮成糊状,搓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每次服用二钱,用白开水送服。
【方歌】千金指迷丸半夏,茯苓枳壳硝同砑,河水煮糊作成丸,消坚去核结痰化。
荆防败毒散(见项部“脑疽”相关内容)
连翘消毒饮(见背部“酒毒发”相关内容)
五香流气饮(见胫部“黄鳅痈”相关内容)
透脓散(见“肿疡门”相关内容)
补中益气汤(见“溃疡门”相关内容)
痼发
痼发都是由外感邪气引起的,在身体伸缩活动的部位常常形成病灶,表现为弥漫性肿胀、没有脓头,伴有寒热症状,四肢沉重,口渴烦躁加剧。
【注释】这种病症多发生在身体虚弱的人身上,是感受了天地间不正常的厉气而产生的,并非由体内病变引发。多生长在手、足掌心,或腰、腿、臀下等伸缩活动的部位,疼痛如同痛风,且伴有弥漫性肿胀、没有脓头,皮肤颜色淡红,怕冷发热,四肢沉重,烦躁口渴。初期适宜服用万灵丹发汗解表;如果肿胀仍不消退,必定要化脓的,适宜用托里消毒散,同时交替服用琥珀蜡矾丸;已经溃破的,参照痈疽溃疡门的治法治疗。
万灵丹
托里消毒散
琥珀蜡矾丸(俱见“肿疡门”相关内容)
瘭疽
瘭疽这种病症原本由烟瘴之气引起,小的像粟米、豆子,大的像梅子、李子。刚开始生出红色的小点,接着变成黑色,会腐烂筋骨,疼痛没有止境。
【注释】这种病症又叫蛇瘴,在四川、广东等多烟瘴的地区有出现。刚开始是红色的小点,接着变成黑色,形状小的像粟米豆子,大的像梅子李子,在身体各个部位都可能长出来,疼痛剧烈,直连心口,会腐烂筋骨,溃破后流出的脓液像豆汁一样,当天擦干净,第二天又会满是脓汁,容易反复发作。刚开始出现时适合贴蟾酥饼;如果出现发冷发热交替的症状,适合服用黍米寸金丹,或者服用夺命丹也可以。如果红肿部位游走不定,用离宫锭涂抹,同时配合神灯照法熏照。溃破后如果出现脾虚症状,比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用补中益气汤加黄连、麦冬治疗;如果服药后没有效果,或者流出稀水一样的秽浊液体,病情就属于不顺了。
蟾酥饼(见“疔疮”相关内容)
黍米寸金丹
离宫锭(俱见“肿疡门”相关内容)
夺命丹(见背部“阴阳二气疽”相关内容)
补中益气汤(见“溃疡门”相关内容)
神灯照法(见“首卷”相关内容)
乌白癞
乌癞和白癞是因感受恶风而起,触犯禁忌、遭受侵害也可能引发,症状为麻木瘙痒深入骨髓,针刺却不觉疼痛,治疗需祛风养血才能见效。
【注释】这两种病症,都是由于恶风侵袭皮肤血分之中,火邪郁积耗伤血液,以及触犯禁忌、遭受侵害而形成的。有乌癞、白癞两种:乌癞起初感觉皮毛变黑,发出像瘾疹一样的皮疹,瘙痒如同虫爬,手脚麻木,针刺也不觉得痛,看东西像有垂丝遮挡,常常心惊并胡乱说话,凡是饮食、说话的时候,开口出气会发出声响,适宜服用猬皮丸,外用大黑神膏擦拭;白癞皮肤颜色逐渐变成白斑,说话声音嘶哑,视力模糊,四肢和头部疼痛,身体大热,心中常常烦闷,手脚弛缓无力,脊背拘紧不适,肌肉像被针刺一样,鼻子里长息肉,瞳孔生出白沫,适宜服用白花蛇散,外用斑蝥膏擦拭。两种病症都要经常饮用苦参酒。白癞患者若有便秘,先适宜服用醉仙散,再服用通天再造散,泻下恶浊之物就会见效。
猬皮丸
猬皮(烧,存性) 蚺蛇头(烧,存性) 魁蛤(各一枚) 红娘子(去头、足、翅) 蛴螬(焙干) 虻虫(去头、足、翅) 水蛭(糯米炒熟) 蜘蛛(焙) 斑蝥(去头、足、翅。各三个)桂心 大黄 黄连 龙骨(煅,研) 麝香(研) 汞(即水银) 川椒(炒。各五钱) 芒硝 石膏(煅。各一两) 穿山甲(炙,三片) 枯白矾 滑石(研,水飞) 甘遂(与胡麻同炒,以胡麻熟为度,去麻用甘遂。各二钱五分) 蜈蜙(炙,一条半) 附子(炮,去皮、脐) 巴豆(去皮、膜、心、油) 雷丸(各五十粒)
以上药物研成细末,用炼制的蜂蜜调和制成小豆大小的丸剂。每次服用一丸,用白开水送服,空腹时和临睡前各服一次。如果服药后没有感觉,每次服用时增加一丸;如果出现阴茎(或尿道)疼痛,就会有虫排出,仔细观察虫的形态,都是死的。
疼痛明显时减少一丸,疼痛较轻时服用二丸,以病愈为限度。这味药是攻杀毒邪、驱除虫体的猛烈药剂,不是明确知道脏腑内有虫毒,并且精神状态能够承受攻下之力的人,不可轻易服用。
【方歌】猬皮肤黑成乌癞,心惊视物若垂毫,痒似虫行手足痹,红娘魁蛤汞矾螬,蚺桂硝黄虻蛭甲,黄连龙骨麝蜘膏,川椒滑附蜈巴豆,雷丸甘遂共斑蝥。
大黑神膏
头发(鸡子大一团) 川芎 黄连 黄柏 防己(去皮) 川乌 升麻 藜芦(各五钱) 巴豆 杏仁(各四十粒)
用二斤猪脂油(猪油),把药材放入油中炸,直到头发完全炸化为止,然后捞出药渣;再取雌黄、雄黄、白矾、铅粉各五钱,以及一块像鸡蛋大小的松脂,一起研磨成粉末,放入猪油中搅拌均匀。使用时,先用热盐水把患处清洗干净,接着涂抹药膏,每天三次,注意不要让药膏进入口中。
【方歌】大黑神膏乌癞涂,发芎连柏己川乌,雌雄巴豆矾松脂,铅粉升麻杏藜芦。
白花蛇散
白花蛇(酒浸,炙) 槐子 天麻 枳壳(麸炒) 蔓荆子 防风 羌活 威灵仙 白鲜皮 晚蚕蛾(去头、足、翅。各一两) 甘草(炙。各五钱)
共研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不拘时,日用二服。
【方歌】白花蛇散体多热,刺痛声嘶白癞疴,槐子天麻藓枳蔓,风羌威草晚蚕蛾。
斑蝥膏
斑蝥(十四枚) 大蝮蛇(头尾全者,晒干,一条)
取七碗黄酒,和药材一同放入瓶中,用糠火慢慢煨煮,直到酒浓缩成一碗,滤去药渣后收存起来。每次使用时,取少量薄薄地涂抹在患处即可。
【方歌】斑蝥膏搽白癞风,蝮蛇黄酒入瓷瓶,糠火煨酒取涂患,以毒攻恶癞自平。
苦参酒
苦参(五斤) 露蜂房(五两) 刺猬皮(酥炙,一具)
将所有药材一起研成粗粉末,取三斗水,把药末放入水中煎煮,煮到剩下一斗药液时,滤去药渣。接着,加入五斤细曲,再把三斗黍米蒸熟,按照常规酿酒的方法酿制。等酒酿成后,压榨除去酒糟,每次饭前,温饮一小杯即可。
【方歌】苦参酒治乌白癞,露蜂房与刺猬皮,煎汤浸曲炊黍米,酿酒饮之恶疾离。
醉仙散
通天再造散(俱见“大麻风”相关内容)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