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常州市区的第二天清晨,我站在武进区南边的公路上。天色刚亮,常州的城市轮廓还沉在淡灰色的天空下,远处的高楼被薄雾擦得有些虚。车流不多,偶尔一辆货车疾驰而过,带起一阵凉风。
再往南,就是江浙皖三省都会交错出现的平原地带。这里已经没有此前山里一路的起伏,地势平得像摊开的一张纸。
武进区郊外的道路两旁,是一望无尽的农田。初春的水田泛着亮光,田埂上还有昨夜没散去的露水。田里站着几只白鹭,看到我经过,轻轻拍着翅膀飞到更远的水面。
再往南走几公里,便能看到太湖流域特有的水网景象。水渠像细线一样流向田间,一条条小桥横在上面,桥身是圆拱,桥下水面清亮,映着天光。
靠近前黄镇的时候,一阵酱香飘了过来。路边的一家小酱园正在翻晒豆豉,木架上铺着一层层深褐色的豆子,太阳一晒就散发出浓烈的香味。我站在路边闻了几秒,竟觉得肚子有些饿。
镇口的早点铺已经开门,蒸笼里的包子热气腾腾,老板娘大声问:“小伙子来点啥?”
我点了两笼小笼包和一碗早茶。常州的小笼皮薄汁多,咬开后热汤在口中铺开,带着一点甜味。店里几个老大爷一边喝茶一边聊天,话题从本地工程讲到天气,再讲到谁家孙子考上了大学。
这种朴素的市井氛围,比大城市的繁华更让人轻松。
吃过早餐,我继续南下。公路越来越宽,车辆也渐渐增多。沉甸甸的空气说明此处离溧阳不远了——常州往南的下一个城市。
路旁的绿化带里种着成排的香樟树,树干粗壮,树冠宽大,走在下面像走在天然的廊道里。空气比城市里湿润一些,风里带着湖水的味道。
过了嘉泽镇,再向南,景象陡然变了。
原本宽阔的农田开始起伏,远处出现了连绵的山影。那是天目山余脉延伸过来的方向,层层叠叠,像隐在天边的淡墨。
再走十几公里,路边出现了茶园。
茶树整齐地铺在山坡上,新芽在太阳下闪着细碎的光。茶农背着竹篓在茶窝里缓慢移动,手法熟练地采着春茶。空气里多了一股清香,不是花香,而是鲜叶刚被采下时散出的那种嫩香。
山脚下的一个老头在修茶篓,看到我经过,笑着说:“往南?那就是溧阳了,水好,茶也好。”
我点头。他继续低头修篓,阳光照在他满是皱纹的手上,像一幅安静的画。
溧阳的边界很安静,没有明显的城市喧嚣。先到的是竹箦方向的村镇,房屋低矮,街道干净,门口挂着春天常见的红灯笼。路旁的店铺卖着本地鸡蛋、山茶油、春笋。
又走了几公里,溧阳的城区轮廓开始清晰。楼房逐渐变高,公交车从我身边呼啸而过,街道两侧商铺逐渐密集。
但和其他城市不同的是,这里的节奏并不快。街边有老人骑着三轮车慢慢行驶,早餐店前坐满了喝豆腐脑、吃包子的上班族,城市里却透着一种难得的慢意。
进入城区,我先找了一家小饭店吃午饭。老板推荐溧阳最有名的砂锅鱼头。我点了。砂锅上桌时热气腾腾,鱼头香味四散,汤底奶白,里面还有豆腐和笋片。
“我们这儿的水好,”老板边盛汤边说,“所以茶好,鱼也好。”
汤鲜到让人忍不住连喝几口,整个人都暖了。
下午,我没有急着离开,而是在城区随意走了走。市中心的广场上有孩子在放风筝,风挺大,风筝一下子升得很高,缠在一起时,大人孩子都笑作一团。
走到南山湖边时,湖面宽阔而平静,水鸟在湖心缓缓掠过。湖边的游步道上行人不多,风吹在脸上,凉凉的。
我坐在湖边的长椅上,看着岸边的几棵柳树轻轻摇动,心里忽然生出一种难以形容的安定。
从常州出发短短一天,却像从城市深处慢慢走入另一种生活。
常州是密,是繁,是人的聚集;溧阳是缓,是散,是水与山。
太阳快落山时,我站起身,背起行囊。
溧阳只是一段旅程的终点,也是一段新的起点。再往南,前面还有更多城市、更多村镇、更多水与山要去走。
路很长,而且还在向前延伸。
喜欢毕业后打工日记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毕业后打工日记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