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岳西县,我继续向南,沿着盘山公路一路往下。车辆穿过连续的山间隧道与转弯,我在下午三点左右抵达了安徽省安庆市的潜山县,县城不算大,但城市格局很舒展。由于现在更名为“潜山市”,不过当地人日常仍旧习惯说“潜山”,包括出租车司机、街边商户、民宿老板,全都用原来的叫法。
县城外的牌楼写着“天柱山下,人文潜山”,道路两旁的树木修剪整齐,街道干净,建筑不算高,大多三层到七层左右,典型的南方小城。这里最广为人知的,是天柱山与舒席,前者来自天然山水,后者则由手艺传承。
我没有立刻前往景区,也没去找酒店,而是直接步行进入城区中心,从一条名为梅河路的小街展开一天的记录。
街道两旁多是本地商铺,没有大城市常见的连锁店,却有许多带有手写招牌的小吃店、农业工具店、茶叶店及修补铺。街尽头有一家卖豆腐脑的小店,招牌上写着“潜山豆腐脑”几个红字。老板大概五十多岁,戴着白色围裙,见到我就问:“加不加辣椒油?”我点头,他笑着说:“外地人加一半就够了。”他舀出的豆腐脑偏嫩、比北方更细腻,味道清淡但豆香明显,配上特制辣油与葱花,味道扎实,不花哨。
与我同桌坐着两名本地人,他们说话带明显的皖西口音,其中一位说:“潜山现在发展好了,比我们以前想得强很多。”另一人接话:“天柱山带游客,景区带农家乐,生活比以前有念头多了。”他们看我像外地人,还提醒:“你要去天柱山早点去,山路长,爬着要时间。”
吃完离开时,我记了两句话:这里的人说话不急、落字平实,讲话时喜欢把结尾拖轻,语气带一种自然的礼貌感。
下午,我沿着城市主干道向北走向老城区区域。潜山的城区不大,因此不必打车,步行即可穿越大部分区域。在一条巷子里,我看到一家制作舒席的小作坊。门口晒着竹丝,屋里坐着两位老人,将竹子剖开、刮丝、磨平,再编织进席面上。
我询问是否能参观,他们点头。老大爷边编边说:“这东西做着累,可舍不得断。”席面色泽淡黄,摸上去有细微的凉意,纹路紧密,没有凸起毛刺。他说以前镇上十里八乡都有人做,现在做的人少了,大多是老手艺人口。他指着远处的架子说,那整片的舒席要编十多天才能完成。
我看着那一根根竹丝像线一样被穿进席面,突然明白了手艺不是装饰品,而是为生活服务的耐用物件。老人说:“卖给外地人当摆设没意义,睡着用,夏天不会热。”简单一句话,含着一辈子的心思。
离开作坊,我绕去菜市场。市场不大,却充满地气。摊贩卖的蔬菜多从乡镇田里直接采来,带泥的芋头、野菜、藕、姜,还有山里挖出的蕨根。其中卖咸菜的一位阿姨热情叫卖,把自家腌制的萝卜干切给我试吃,口感脆、味道咸香带点酸。我买了一小袋,她说不够可以再来添。她在案板上继续忙,却没忘说:“我们这里人做事,不喜欢讲得花,要吃过才算数。”
傍晚,我前往天柱山脚下的小镇住下。从县城过去车程二十多分钟,近山区域的空气湿润,房屋靠山而建,小旅馆不多,多为农家院。我选了一家普通民宿,老板娘四十岁左右,穿着围裙正在厨房做晚饭。院子里种着辣椒与葱,旁边堆着采好的柴。她给我安排了二楼的一间房,房间简单却干净,木制衣柜与竹铺床具。
晚饭是民宿现做的,本地菜式包括家常炒土鸡、豆腐、笋干烧肉、野菜汤。鸡肉不是大棚饲养口感,而是本地养殖的紧实肉质,炒出来的汤汁泛着黄亮的色泽。笋干来自山里,烧肉不腻,有一种淡淡的林木香味。老板娘边上菜边说:“我们这里挑材料不麻烦,山里什么有就做什么。”我吃得很慢,味道也记得很清楚。
吃完晚饭,我到屋外散步。天柱山不远,夜色中看不见山形,但空气中能感觉到湿度更高。山脚小镇安静,没有多余噪声,狗叫一声就能传很远。街上有人端着凳子聊天,也有人把菜篮放到路边。灯光温和,没有闪耀霓虹的商业区,也没有观光噱头的表演。
回房后,我打开手账写了几行:
这里的人不急,做事带耐心。食材来自山,手艺从家传。没有过度包装,也没有刻意宣传。竹丝慢慢编,味道慢慢熬,县城不大,可东西扎实。
睡前,我听见楼下灶台响动的声音,还有远处隐约传来的说话声,不吵,却让人清楚感受到有人生活的气息。
潜山给我的印象是:外表不夸张,内里有实劲。不是为了展示而存在,而是为了过日子而坚持。
喜欢毕业后打工日记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毕业后打工日记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