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餐过程中,领班小雨服务得体贴周到,添茶倒水时机恰到好处,既满足了需求,又没有过多打扰他们的谈话。
一直沉默观察的周处长,目光随着小雨自然流畅的动作微微闪动,嘴角几不可察地向上牵动了一下,露出了自进门以来第一个近乎满意的表情。
他主管旅游推广,深知高端服务业的精髓往往就体现在这些不着痕迹的细节里。
餐后,小雨送上了餐后水果和消食的普洱茶。
李局长品着茶,对刘主任说:“老刘,看来这个‘膳时记’,确实有点真东西。不是徒有虚名。”
刘主任笑道:“是啊,李局。他们这个‘风物共生’的理念,落到实处,就是食材好、手艺精、服务细。再加上点文化内涵,客人体验自然就上去了。”
柳青合上本子,语气缓和了些:“从今晚的体验来看,菜品、服务、环境,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特别是他们对食材源头的重视和呈现,是一个很好的差异化卖点。
如果他们的海外推广和后续的纪录片能跟上,确实有潜力成为一个代表天海市,甚至代表某种新中餐形象的文化品牌。”
这时,苏浩泽觉得时机合适,从二楼下来,从容地走到桌前,微笑着打招呼:“刘主任,晚上好。欢迎光临‘膳时记’,今天的菜品还合口味吗?”
刘主任连忙起身介绍:“苏老板,来得正好。这几位是我的朋友,对咱们‘膳时记’很感兴趣,今天特意过来尝尝。”
苏浩泽与李局长、周处长、柳记者一一握手,态度不卑不亢:“几位客人你们好,我是苏浩泽。感谢各位赏光,还请多提宝贵意见。”
李局长握着苏浩泽的手,打量着他,眼中带着欣赏:“老板真是年轻有为啊。你们这个‘风物共生’的模式,搞得很有特色,连我认识的领导都点名表扬了。”
苏浩泽适当地表现出些许惊讶和谦逊:“这位客人过奖了,我们只是踏踏实实做点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能得到认可,是我们的荣幸。”
李局长点点头,切入正题:“苏总,实不相瞒,我们这次来,一方面是品尝美食,另一方面,也是受上级部门委托,想邀请你参加下个月的一个文旅交流会,分享一下‘膳时记’的经验。不知道你方不方便?”
苏浩泽心中明了,这是“膳时记”更上一层楼的重要机遇。
他沉稳地回答:“感谢领导和组织的信任,这是学习的好机会,我们一定全力配合,认真准备。”
“好!那就这么说定了!”李局长满意地笑了,“具体安排,老刘会跟你对接。希望你能把‘膳时记’的故事讲好,给其他兄弟城市做个榜样!”
又寒暄了几句,李局长一行便起身告辞。
苏浩泽和林紫川亲自送到门口。
看着车子远去,林紫川难掩兴奋:“苏总,总局邀请!这可是天大的好事!”
苏浩泽望着城市的夜景,目光深远:“是机遇,也是责任。接下来,我们要更努力了。”
苏浩泽回到办公室。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翻涌的思绪,拿起电话,第一个拨给了陈厨。
听筒里传来的等待音,每一声都敲在他的心弦上。
“老板?”陈厨的声音带着一丝刚结束忙碌后的疲惫。
“陈师傅,还没休息吧?打扰您了。”苏浩泽语气放缓,带着晚辈的恭敬,“有件事,想跟您商量一下……”
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词句,“下个月,有个很重要的文旅交流会,在锦州举办。主办方特意点名,希望我们‘膳时记’能去分享一下‘风物共生’的经验。这次……需要您和我一起去一趟。”
电话那头,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这沉默沉重得仿佛能听到时间流逝的声音,甚至能想象出陈厨在电话那端,或许正无意识地用粗粝的手指摩挲着围裙边缘,眉头紧锁的样子。
苏浩泽没有催促,只是耐心地等待着。
他完全能理解,对于这位将大半辈子都奉献给灶台、习惯用锅勺的碰撞声和火苗的呼啸声来表达自己的老师傅来说,离开他如鱼得水般的厨房,站到陌生而耀眼的聚光灯下,向一群可能连炒勺都握不稳的“领导”和“专家”讲述所谓的“手艺”和“理念”,是一件远比处理最桀骜不驯的野生黄鱼更困难的事。
那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战场。
“……老板,”良久,陈厨略带沙哑的声音终于传来,那沙哑里混着难以掩饰的疲惫和更深层的抗拒,“交流会……你知道我的,我这个人,嘴笨,一辈子就跟油烟打交道,只会埋头干活。
上去讲话,面对那么多有学问的人……我怕……怕说错话,给你丢人,也怕词不达意,反而把咱们好好的事情给讲坏了。”
苏浩泽心中了然,语气愈发温和:“陈师傅,您的顾虑我完全明白。但请您相信,这次交流会,我们要分享的,恰恰不是那些空泛的理论和漂亮话,正是您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的‘手艺’和‘匠心’。
没有您和您守护的后厨,‘风物共生’这四个字就是一句轻飘飘的空话,立不住的。我们需要讲的,就是食材如何通过咱们的手,变成桌上那碗有温度、有生命的吃食的故事。而您,就是这个故事里,最不可替代、最有说服力的讲述者。”
他略作停顿,给出了一个充分考虑陈厨性格的折中方案,语速放慢,确保每个字都清晰传达:“您完全不需要准备什么华丽的演讲稿,更不用背词儿。
我们就当是换了个大点的‘厨房’,您还是您,就像平时在咱们后厨,跟我、跟艾米、跟伙计们讨论今天这锅汤火候差几分、那块肉该怎么切最入味一样。
您就讲您最熟悉的——怎么用眼睛和手挑出最好的南山山药,怎么判断薏米泡发到了火候,怎么对待每一道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的工序。
我呢,就在旁边,负责把您的这些宝贝经验和坚持,用大家更容易明白的话串起来,讲清楚。咱们爷俩一起去,就像在厨房里配合炒菜一样,您掌勺,我帮厨,您看这样行吗?”
电话那头又是一阵短暂的沉默,只能听到略微加重的呼吸声,似乎在激烈地内心挣扎。
最终,陈厨叹了口气,那叹息里带着一种认命般的妥协,又似乎有一丝被说动后的松动:“……唉,好吧,老板。既然你觉得非去不可,我这把老骨头……就听你安排,试试看吧。”
挂断电话,苏浩泽长长舒了一口气,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但心情并未真正轻松。
他知道,说服陈厨接受“去”这个事实,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如何帮助这位习惯隐藏在灶台烟火气之后的老师傅,在那种众目睽睽的陌生场合里找到自如和自信,让他宝贵的经验能被外界理解和尊重,才是真正艰巨的挑战。
这也让他更清晰地意识到,“膳时记”品牌走向更广阔的台前,意味着团队里的每一个核心成员,包括他自己,都必须不断突破自身的舒适区,去适应新的需求。
就在这时,手机屏幕再次亮起,是克尔·陈导演的信息:“苏总,纪录片粗剪版初步完成,片长大概90分钟。下周二下午方不方便?想邀请您和核心团队一起先睹为快,有些关于叙事节奏和细节呈现的地方,希望能当面听听你们最直接的感觉。”
苏浩泽回复言简意赅:“没问题,陈导。周二下午见。正好我也有事想请您帮忙。”
他心里盘算着,纪录片中的真实镜头,或许能成为交流会上最有力的“语言”,比任何ppt都更具冲击力。
……
周二下午,“膳时记”提前结束了午市营业。
大厅被稍作整理,窗帘拉上,临时布置成了一个简易却不失庄重的小型放映室。
投影幕布前,核心团队成员——苏浩泽、陈厨、林紫川、金子明、周晓倩依次落座,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期待又紧张的气氛。
克尔·陈和她的团队调试好设备,简单的寒暄后,灯光暗下,只有屏幕发出的光映在众人脸上。
90分钟的粗剪版纪录片开始播放。
没有炫技的快速剪辑,没有煽情澎湃的配乐,镜头语言冷静而克制,却恰恰因为这份克制,蕴含了触动人心的真实力量。
影片从艾米最初那个清晨,笨拙地拿起沉重的中式厨刀开始,记录了她分拣绿豆时近乎执拗的专注,切坏土豆丝时毫不掩饰的沮丧,第一次成功熬出那锅清亮绿豆汤时,眼中迸发孩子般的雀跃。
镜头也毫不避讳地捕捉到陈厨在示范时严厉批评紧抿的嘴角,却又在艾米练习到手腕发抖时,默不作声递上的那杯温热的药茶。
苏浩泽在团队创意会上的沉稳引导,与深夜独自在办公室核对报表时,揉着眉心难以掩饰的疲惫,形成了静默的对比。
更少不了团队为了“荷叶苦瓜蒸鸡片”那恰到好处的苦味与回甘,反复试验到深夜的执着,以及新品得到认可后,每个人脸上那褪去疲惫、发自内心的真实笑容。
镜头还捕捉到了许多连他们自己都未曾留意却饱含深情的瞬间。
艾米因练习刀工而贴满创可贴的指尖特写。
陈厨在凌晨验收食材时,看到品相完美的南山山药,眼中那一闪而过近乎温柔的满意。
苏浩泽在仓库角落,轻轻拂过装有赵老伯家乡特产干货的麻袋时,脸上若有所思的神情……
影片的结尾,定格在艾米告别时含泪的笑脸。
放映结束,灯光缓缓亮起,茶室里陷入一片长时间的寂静。
林紫川悄悄别过脸,用手指快速抹了下眼角。
金子明下意识地推了推眼镜,试图掩饰镜片后情绪的波动。
连一向表情严肃、喜怒不形于色的陈厨,也目光低垂,盯着面前那杯早已凉透的茶,久久没有说话。
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一家餐厅如何成功的纪录片,它更是一段关于成长、坚守、碰撞与融合的、剥去所有外在光环的真诚叙事。
它直击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人清晰地看到来路的不易与坚持的价值。
克尔·陈导演的声音打破了沉默,带着艺术家特有的审慎和坦诚:“这是粗剪版,节奏上可能还有些拖沓,结构也需要再打磨。今天我们最想听的,是各位作为‘当事人’最真实、甚至最苛刻的感受。
哪些部分觉得冗余可以删减?哪些地方情绪铺垫不足?或者,有没有任何一个镜头、一句解说,可能引起误解,或者不符合事实?请大家务必直言。”
苏浩泽环顾了一圈团队成员,看到大家仍沉浸在情绪中,便率先开口,他的声音因动容而比平时略显低沉:“陈导,首先,非常感谢你和你的团队。片子……非常真实,充满了力量。它记录下的,是我们自己都可能快要忘记的来路,比任何宣传册都更打动人。”他诚恳地说,然后话锋微转,“说到建议,我可能有两个不情之请,或者说……一点贪心的想法。”
“苏总请讲。”克尔·陈坐直了身体,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第一,”苏浩泽看向克尔·陈,“是关于陈师傅的片段。您捕捉到了他很多严厉的瞬间,这很真实。但我在想,是否可以在‘严’之外,再增加一点点,哪怕只是一个短暂的镜头,更能体现他‘严’之下的‘心’?
比如,他独自擦拭保养那些跟了他十几年的老菜刀时的专注,或者,他评价一道好菜时,眼里那对食物味道追求的光亮。我想让观众理解,他的‘严’,源于对‘好’的极致追求,而不仅仅是脾气。”
克尔·陈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在本子上记了几笔:“这个角度很好,我们后期可以尝试从现有素材里再挖掘一下,或者补一两个空镜来营造这种氛围。第二点呢?”
“第二,”苏浩泽略作停顿,语气带着商量的口吻,“下个月我们要去北京参加那个文旅交流会。您也知道,我们这些人,尤其是陈师傅,都不太擅长言辞。
我在想,能否从咱们的成片里,或者从未使用的素材里,挑选几个最精彩、最能体现‘风物共生’核心理念的片段,剪辑一个3到5分钟的短视频?我们想把它用在分享会上,让那些可能从未接触过我们的人,能最直观地感受到‘膳时记’的温度和内核。这比我们干讲一万句都管用。”
“当然可以!”克尔·陈几乎立刻答应,脸上露出理解的笑容,“这是好事啊!素材都是现成的,我让剪辑师精剪一个高光版出来,保证既有故事性又有冲击力,到时候发给你先看。能帮‘膳时记’走上更大的舞台,也是我们这部纪录片价值的体现。”
“太感谢您了,陈导!这可帮了我们大忙了!”苏浩泽真诚地道谢,然后才转向陈厨,语气温和地问:“陈师傅,您觉得片子怎么样?有没有哪里觉得……说得不对,或者让您不舒服的地方?”
陈厨抬起头,眼眶周围还带着些许未散尽的红晕,他摆了摆手,声音有些哽咽,却带着一种如释重负的坦诚:“……挺好,没瞎编,都是实在话。”
这简短的几个字,从他口中说出,已是最高级别的认可和褒奖。
这次看片会,远远超出了内容确认的范畴,更像一次对团队灵魂的洗礼。
它让每个人在光影交织中,重新审视了共同走过的路,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他们用汗水和匠心共同创造的价值,也进一步坚定了他们携手迎接未来挑战的信心。
《美食:幼儿园卖盒饭,全都馋哭了》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磨铁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磨铁读书!
喜欢美食:幼儿园卖盒饭,全都馋哭了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美食:幼儿园卖盒饭,全都馋哭了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