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灯还亮着,棚内设备终于不再报警。我坐在小凳上翻看系统日志,屏幕上的曲线平稳,没有再跳动。顾柏舟把一碗凉透的粥放在我旁边,我没抬头,只伸手摸了下碗壁。陈技术员靠在控制台边,闭着眼,呼吸很沉。
天快亮时,外头起了风。棚顶轻微响了一声,我立刻起身走到一号区。掀开保温膜,秧苗叶子上有露水,根部土壤湿润但不积水。我蹲下,手指拨开表层土,几株之前发黄的幼苗底下冒出了新白根。
“能救。”我说。
顾柏舟站在我身后没说话,只是把背篓里的记录本递了过来。我接过去翻开,昨天标注的受损区域有七床,现在三床明显好转,另外四床虽然还没长新根,但老根没再变黑。
“让老周带人准备滴灌管。”我合上本子,“轻度受损的区域加营养液,浓度调到百分之五。”
他点头转身往外走,脚步比昨晚稳多了。陈技术员这时也过来了,手里拿着温度计和湿度仪。他在三号区测了一组数据,又去二号区对比。
“夜间温差还是有点大。”他说,“但比昨晚强太多。”
“系统已经改成区间控温。”我打开操作界面给他看,“上限二十五,下限十八,自动调节。”
他盯着屏幕看了会儿,点点头:“这回对了。”
太阳出来前,第一批秧苗完成巡检。所有区域温度稳定,通风窗按时开启,喷雾系统按设定时间启动。我站在主控台前,调出二十四小时运行报表。系统自动生成了调整日志,从凌晨一点十七分修复电路开始,到现在的十一次参数微调全部记录在案。
“这些改动不能每次都靠你手动改。”陈技术员指着日志说,“你们得有个标准流程。”
“我知道。”我拿出纸笔,在田头的小桌上铺开,“我们现在就定。”
顾柏舟搬来两张矮凳,我和陈技术员面对面坐下。我把系统打印出的日志一张张摊开,按时间顺序排列。第一条是凌晨两点的分流电路改造,最后一条是四点三十六分刷新传感器反馈。
“每天每两小时巡一次。”我写下第一条,“检查项目包括:温度显示、湿度读数、通风状态、滴灌是否通畅。”
陈技术员补充:“还要看电源负载,别再让保险跳了。”
“加上。”我在后面记下。
我们一条条列下去,谁发现问题立刻上报,备用电源启用必须两人确认,夜间值班至少两人一组。写完十条,天已经大亮。我让顾柏舟把这份草稿抄一遍,贴在加工坊门口的公告板上。
“以后新人培训就用这个。”我说。
九点整,系统自动启动新一轮喷雾。三号区的地表刚湿了一层,感应器突然延迟响应,后台提示土壤湿度未达标,水泵还在继续供水。
“不对。”我立刻进后台查看程序。
问题出在软件版本。昨晚更新后,有一个模块没同步成功,导致反馈信号滞后。我强制刷新所有设备,重新校准回路。两分钟后,喷雾停止,排水槽开始工作。
“差一点就淹了。”陈技术员松了口气。
“不能再靠运气。”我说,“从现在起,启用双轨监控。”
我让顾柏舟拿个小本子,每半小时记录一次实际数据,和系统显示值做对比。第一轮记录下来,温度误差不超过零点五度,湿度误差一点二,喷雾启动时间偏差十二秒。
“比人工精准多了。”顾柏舟翻着本子说。
“人力节省四成。”我算了一下,“以前八个人管这片地,现在四个人足够。”
陈技术员看着整齐排列的秧苗床,点了点头:“不只是省人。苗子长得匀,根系壮,成活率能到九成八。”
“产量也会翻倍。”我说,“等这批秧苗移栽,就能看出差别。”
中午前,最后一项测试完成。系统连续运行六小时无异常,所有设备响应正常。我在记录本上写下“东坡试验田恢复生产”,签了名字和时间。
顾柏舟把公告抄好了,带着去找老周。陈技术员收拾工具包,把原来的图纸收起来,换上了我给他的新版参数表。
“我还得留两天。”他说,“教你们怎么自己调阈值。”
“谢谢。”我没多说什么。
他笑了笑:“没见过你们这样的农户。别人请我们来,就想听一句‘装好了’。你们不一样。”
我正要回答,系统提示音响起。能量值+500。任务【智能种植系统稳定运行24小时】完成。
远处山路上扬起一阵尘土,李商人派来的牛车正往这边来。应该是来运第一批新米样品的。
我走进棚内,顺手检查了三号区的线路盒。盖子拧紧,接口干燥,没有发热痕迹。伸手摸了摸控制箱侧面,温度正常。
顾柏舟回来时带了一壶热水,倒进我的杯子里。水汽往上飘,落在棚顶又凝成水珠滑下来。
“下午开个会。”我说,“把值班的人重新排班。”
“好。”他应了一声,坐到我旁边。
陈技术员站在主控台前,输入最后一组校验码。屏幕上跳出绿色对勾,所有模块显示“运行中”。
我拿起笔,在操作手册封面写下《东坡智能棚日常运维十项守则》。墨迹还没干,外面传来脚步声。
老周带着两个帮工进了棚,手里拿着新的滴灌管件。他走到我面前,把清单递过来。
“材料都齐了。”他说,“什么时候开始装?”
喜欢田园女神的逆袭甜宠记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田园女神的逆袭甜宠记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