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室内,文臣武将的争论暂时告一段落,双方都试图从对方脸上找到被自己说服的迹象,但看到的只有坚持己见的固执。空气仿佛凝固了,所有人的目光,最终都不由自主地投向了那个一直沉默不语的身影——上大夫鲁肃。
鲁肃此刻内心正经历着巨大的煎熬。他并非没有看法,恰恰相反,正因为他看得太透彻,反而难以启齿。他侍奉孙氏三代,历经风雨,对东吴内部盘根错节的势力了如指掌。今日这场辩论,表面上是在讨论联蜀还是亲汉的国策,实则背后是文官集团与武将集团利益的激烈碰撞。
文臣如张昭、步骘等人,其家族根基深植于江东、扬州乃至交州,田连阡陌,仆从如云,与北汉控制的北方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商业往来,从中获利颇丰。对他们而言,维持与北汉表面上的和平,“划江而治,各安一隅”,是最符合他们家族长远利益的局面。战争意味着贸易中断,产业受损,甚至家族根基动摇。他们口中的“稳妥”、“避免引火烧身”,固然有其道理,但私心亦在其中。
而武将如陆逊、周泰等,他们的功名富贵来自于战场。蜀国偏居益州,山险地瘠,即便伐灭,功绩也有限,且后勤艰难。唯有与强大的北汉交锋,夺取中原、淮泗等富庶之地,才能建立不世之功,封侯拜将,为子孙后代谋取更广阔的封地和更高的地位。他们强调北汉的威胁,主张联蜀抗汉,固然是基于国家安全的考量,但“建功立业,功绩千秋”的渴望,同样是驱使他们做出选择的重要动力。
鲁肃自己,身份特殊。他既是文官(曾任上大夫,参与机要),也曾是武将(曾任副都督,统领过军队),与两边都有深厚的渊源。他深知自己无论偏向哪一方,都会立刻打破眼下微妙的平衡,甚至可能引发朝堂更大的裂痕。更何况,在他看来,双方都未能完全跳出自身利益的藩篱,纯粹从国家最高战略出发来思考问题。这让他感到失望,也更难以抉择。
因此,他选择了沉默,希望这场争论能自然平息,或者由吴主乾纲独断。
然而,孙权的目光最终还是落到了他的身上。“子敬(鲁肃字),”孙权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也带着不容回避的期待,“众人皆已畅所欲言,唯你尚未开口。你侍奉我孙氏三代,见识深远,于此事,你有何看法?但说无妨,朕想听听你的意见。”
被点名了。鲁肃心中暗叹一声,知道躲不过去了。他缓缓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袍,向孙权躬身行礼。他需要发言,但又不能明确站队,这需要极高的语言技巧。
“陛下,”鲁肃开口,声音平稳而缓慢,试图让自己的话语听起来客观公正,“老臣以为,方才老国相与步大人所言,高瞻远瞩,老成谋国,其所虑者,乃联盟可能引来之近忧,实乃金玉良言,不可不察。”
他先肯定了文臣一方的观点,然后话锋微转:“而陆都督与周都督所论,亦是洞察时局,深谋远虑。其所虑者,乃北汉强盛所带来的远虑,若坐视蜀亡,则我东吴独木难支,此确是国家长久之大患,其言亦振聋发聩,值得深思。”
他这番“各打五十大板,又各赏一颗甜枣”的开场,让在场众人都有些摸不着头脑。张昭微微蹙眉,陆逊则面无表情地看着他。
鲁肃继续着他的“平衡术”:“归根结底,与蜀结盟,则必得罪北汉,北汉或可借此为由,不日便兴兵来犯,此乃‘今’之险。”他顿了顿,加重语气,“然,若不与蜀结盟,看似暂保平安,待北汉整合内部,覆灭西蜀之后,其势更盛,届时挟雷霆万钧之势南下,我东吴又如何独力抵挡?此乃‘后’之危。”
他目光扫过众人,最后看向孙权,语气沉重:“故此,无论我等今日作何选择,与北汉之间,或早或晚,终将难免一战。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华夏之鼎,岂能长久三足?此乃大势,非我东吴一厢情愿便可回避。”
鲁肃这番话,听起来面面俱到,将双方的论点都概括了进去,并且点明了无论怎么选都避不开与北汉冲突的残酷现实。然而,他绕了一个大圈子,分析了利弊,指出了困境,却唯独没有给出他自己明确的建议——到底是该联蜀,还是该继续维持与北汉的现状?
他说了很多,逻辑清晰,分析透彻,但听完之后,众人感觉像是被笼罩在一团迷雾里,方向依然不明。他完美地扮演了一个“分析者”而非“决策建议者”的角色。
孙权一开始还凝神细听,指望这位老臣能给出一个打破僵局的真知灼见。但越听,眉头皱得越紧。直到鲁肃说完,躬身等待指示时,孙权看着他,胸口一阵憋闷。他感觉像是用尽全力一拳打出去,却砸在了一团厚厚的棉花上,无处着力。
他想发作,想斥责鲁肃滑头、首鼠两端。但话到嘴边,又硬生生咽了回去。因为他发现,鲁肃说的……竟然都是事实!他无法指责鲁肃说错了什么。鲁肃只是把最血淋淋、最两难的局面,用最平和的方式摊开在了他的面前,却没有替他做出选择。
这种无力感和被“架在火上烤”的感觉,让孙权更加烦躁。他猛地挥了挥手,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愠怒和不耐:“好了!子敬之意,孤已明白。今日议事,就到此为止吧!诸卿都退下,容朕……再好好想想。”
《四国争霸》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磨铁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磨铁读书!
喜欢四国争霸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四国争霸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