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江的治理渐入佳境,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稳步推进,劳动者的技能提升计划如火如荼。江泉的发展,正从“破旧”的阵痛,迈入“立新”的关键阶段。然而,无论是承接外部产业转移,还是改造内部传统动能,都还属于“追赶者”的范畴。秦风深知,一个城市要想在未来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必须拥有源源不断的、内生的创新活力。这种活力,来自于敢于冒险的企业家精神,来自于对前沿科技的敏锐捕捉,更来自于一个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肥沃土壤。江泉的未来,不仅需要“大树参天”的龙头企业,更需要“草木葱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尤其需要一批能够代表未来的、高成长性的创新“种子”。点燃创新的引擎,培育属于江泉自己的“独角兽”和“隐形冠军”,成为摆在秦风和新一届政府面前更具前瞻性、也更具挑战性的战略任务。一个周末的下午,秦风推掉了一个不必要的应酬,独自来到位于高新区边缘、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江泉1932”文创园。这里聚集了一些搞设计、做自媒体的年轻人,氛围相对轻松。在一家小众咖啡馆的露天座位上,他无意中听到了邻桌几个年轻人的激烈讨论。一个戴着黑框眼镜、学生模样的年轻人语气激动地说:“我那个基于AI算法的智慧农业项目,在省里的创业大赛拿了奖,可回到江泉,连个像样的路演都找不到!找了几家本地投资机构,一听是农业科技,还是大学生创业,连ppt都没让我讲完就婉拒了。他们只对开饭店、搞装修这种立马能见现钱的项目感兴趣!”另一个稍显沉稳的同伴叹了口气:“是啊,江泉的创业环境还是太‘实’了,缺乏对前沿技术和模式的包容度。我们团队做的工业物联网解决方案,技术很成熟,可本地企业宁愿用老办法,也不愿尝试。没有应用场景,没有启动资金,再好的点子也只能烂在电脑里。”第三个年轻人插话,带着一丝无奈和向往:“我打算去深圳看看了。那边有完整的创投生态,有理解技术的投资人,有愿意尝鲜的企业。虽然竞争激烈,但至少有机会。留在江泉,感觉像在盐碱地里种花,太难了……”这些话,像一根根刺,扎在秦风心上。他默默地喝着咖啡,内心波澜起伏。这些年轻人眼中闪烁的光芒,是江泉最宝贵的财富;但他们话语中的失落和去意,则是江泉未来最大的隐忧。当晚,他在工作笔记上重重写下一行字:“创新生态缺失,是江泉发展的致命短板。必须尽快构建支持创新的雨林系统!”周一刚上班,秦风就把张伟副市长和发改委、科技局、财政局、高新区的主要负责人叫到办公室,开门见山:“上个周末,我听到我们江泉最优秀的年轻人,因为找不到支持和机会,准备远走他乡。这让我彻夜难眠!我们引进了旭日集团这样的大企业,很好!但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栽大树’,更要学会‘育幼苗’!江泉的未来,需要本土生长起来的创新力量!我们必须立即着手,打造一个能留住梦想、激发创造力的创新生态系统!”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大家都感受到了市长的决心和紧迫感。科技局局长率先发言,面露难色:“秦市长,我们一直有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比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补贴等,但效果有限。主要是初创企业最缺的‘第一桶金’——早期投资,在我们这里几乎是空白。本地资本普遍保守,不敢投早、投小、投科技。”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补充道:“我们的孵化器,很多还停留在提供廉价办公场所的初级阶段,缺乏专业的创业辅导、资源对接和投融资服务,孵化能力弱。”“问题找得很准!”秦风肯定道,“所以,我们必须进行系统性、颠覆性的改革!我们要做的,不是修修补补,而是打造一个从创意到产品、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链条支持体系!”他提出了构建江泉创新生态的三大支柱:设立“江泉科创天使投资基金”。 秦风看向财政局长,“财政局牵头,联合几家有实力的国企和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设立一个专注于早期投资的创投基金。政府出资引导,但要聘请专业市场化团队来管理,完全按市场规律运作,敢去投那些有潜力但风险高的科技创新项目!基金规模先定在5个亿,我们要有敢为人先的魄力!”升级打造“江泉之光”高水平科技企业孵化器。 他对高新区书记说,“要把最好的位置、最新的理念用起来!孵化器不能是二房东,要成为创业者的‘保姆’、‘教练’和‘加油站’。引入国内顶尖的孵化机构合作运营,配备共享实验室、路演中心,提供法律、财务、专利、市场等一站式专业服务。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与天使基金的直通渠道!”举办“江泉创客大赛”并形成品牌。 “我们要主动去发现好苗子!”秦风对发改委主任说,“大赛要面向全国,甚至全球,吸引优秀的创业项目和人才来江泉。对于获奖项目,不仅给奖金,更要给政策、给资源、给落地支持!要把大赛办成江泉创新精神的展示窗口和项目汇聚的磁石!”这套组合拳,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会议决定,立即成立由张伟副市长牵头的“创新江泉”领导小组,全力推进此项工作。方案一经公布,在江泉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有期待,也有质疑。在一次老干部座谈会上,一位退休老领导委婉地提醒秦风:“秦市长,支持创新是好事。但拿出几个亿的真金白银去投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点子’,是不是风险太大了?万一失败了,怎么向老百姓交代?”秦风诚恳地回答:“老领导,您的担心我理解。但我们要算大账、长远账。扶持一个成功的高科技企业,带来的税收、就业、产业带动效应,远大于投入。即使有失败,也是探索的成本。我们不能因为怕失败,就扼杀了所有的可能性。政府的角色,就是要在市场不敢投、不愿投的早期,推一把,扶一程!”与此同时,“江泉之光”孵化器的升级改造紧锣密鼓地进行。张伟亲自带队,赴深圳、杭州等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孵化器引入了国内知名的“创新工场”作为运营合作伙伴,组建了由成功企业家、投资人、技术专家组成的创业导师团。首届“江泉创客大赛”的消息通过各类渠道发布后,吸引了超过300个项目报名,其中不少来自外地甚至海外。决赛当天,秦风、张伟等市领导全程观摩。看到台上那些年轻人充满激情地展示着他们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奇思妙想,秦风倍感振奋。在赛后与获奖团队的交流中,一个来自本省理工大学的“污水处理纳米材料”项目团队负责人,一位略显青涩的博士生姜哲,激动地对秦风说:“秦市长,感谢江泉给我们这个机会!我们之前找过很多地方,都因为技术太前沿被拒绝了。没想到在江泉,我们的项目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和实实在在的支持!我们决定,就把公司落在‘江泉之光’!”秦风握着他的手,鼓励道:“江泉需要的就是你们这样有梦想、有技术的年轻人!放心在这里干,政府会尽力为你们扫清障碍。期待你们的产品早日产业化,为雾江治理做贡献!”随着天使基金的首批投资项目敲定,“江泉之光”孵化器迎来了第一批入驻的二十多个创业团队,曾经的旧厂房里,充满了年轻的气息和思维的碰撞。共享实验室里灯火通明,会议室里讨论激烈,路演厅内创业者与投资人侃侃而谈。姜哲的团队在孵化器的帮助下,成功对接了本地环保企业进行中试,进展顺利。那个在咖啡馆抱怨的AI农业项目,也获得了天使基金的种子轮投资,正在与东风县的农业合作社开展试点。一批基于本地产业需求的工业软件、智能硬件项目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虽然这些项目大多还处于初创期,远未产生显着的经济效益,但那种蓬勃的朝气、敢于挑战的锐气,让整个高新区乃至江泉市都感受到一股清新的风。一些本地的企业家也开始关注这些创新项目,寻找合作机会。张伟在向秦风汇报进展时,感慨地说:“秦市长,现在走进孵化器,能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场效应’。年轻人在一起,互相激发,那种创业的热情是会传染的。虽然现在还是星星之火,但我相信,只要环境土壤适宜,假以时日,必成燎原之势!”
《官场沉浮:从选调生到封疆大吏》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磨铁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磨铁读书!
喜欢官场沉浮:从选调生到封疆大吏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官场沉浮:从选调生到封疆大吏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