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江畔的施工围挡之内,机械的轰鸣声日渐规律而有序;政务服务中心里,高效便捷的服务逐渐成为常态;人才公寓的灯火下,新引进的专家们正为江泉的明天埋头钻研。江泉的内部变革,如同一台经过精密调试的机器,各个齿轮开始顺畅咬合,运转日益加速。然而,市长秦风的目光,早已越过市域的边界,投向了更广阔的区域版图。他深知,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更不可能闭门造车。江泉的转型突围,不仅需要内在的刮骨疗毒,更需要外部的借势乘风。主动融入更大的发展格局,寻求区域协同,成为必然的战略选择。
这个“势”,首先便是近在咫尺的省会经济圈。省城南州,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江泉难以比拟的资源集聚优势、市场辐射能力和政策倾斜力度。如何搭上省城发展的快车,在区域分工中找准自身定位,实现借力发展,是提升江泉区域竞争力的关键一环。
周一召开的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区域协同发展被列为重点议题。秦风没有一开始就谈具体项目,而是先抛出了一个宏观问题:“同志们,请大家思考一下,在未来的省会经济圈乃至全省发展格局中,我们江泉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们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这个问题,让在座的副市长和部门负责人陷入了沉思。过去,江泉更多的是自成一格,与省城的联系多限于行政往来,经济上的协同合作并不紧密,甚至在某些领域还存在同质化竞争。
发改委主任率先发言:“秦市长,我认为我们的优势在于产业基础扎实,尤其是经过绿色化改造后的传统产业和新兴的光伏、环保科技产业,具有独特的竞争力。同时,雾江治理后潜在的生态价值和文旅资源,也是我们的独特名片。”
交通局长补充道:“从区位看,江泉是省会通往西部几个资源大市的重要通道,交通枢纽地位可以进一步强化。”
规划局长则提出:“我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相对省城有优势,可以承接省城的产业溢出和功能疏解。”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思路逐渐清晰。秦风总结道:“说得很好。我们的战略定位,不能是省城的简单‘跟跑者’或‘复制品’,而应该是‘特色互补、错位发展、合作共赢’。我们要做省会经济圈的绿色产业承接地、生态屏障守护者、区域性物流枢纽和特色文旅目的地。这意味着,我们的规划、我们的项目、我们的政策,都要围绕这一定位来展开,主动与省城乃至周边城市对接。”
会议明确了“主动融入、精准对接、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十六字方针。一场围绕区域协同的战略谋划,悄然启动。
战略思路清晰后,秦风深知,争取省级层面的理解和支持至关重要。他首先向市委书记周海洋做了详细汇报。周海洋完全赞同这一思路,并表示:“区域协同是篇大文章,省委省政府正在大力推进。我们要主动汇报,积极争取,把江泉的发展纳入全省的大盘子中去考量。需要我出面协调的,我全力支持。”
随后,秦风亲自牵头,组织相关部门精心准备了汇报材料,重点阐述了江泉融入省会经济圈的思路、优势、具体需求以及可能对全省发展做出的贡献。他特别强调了江泉在生态保护、产业转型方面可以为区域承担的独特功能。
在一个精心安排的日程里,周海洋和秦风一同赴省城,先后向分管发改、交通、工信、生态环境等工作的副省长以及省委秘书长做了专题汇报。汇报中,他们不仅谈江泉的需要,更站在全省角度,分析区域协同带来的整体效益,比如:江泉承接省城部分绿色制造业,有利于省城腾出空间发展高端服务业;加强雾江流域共治,能提升整个流域的生态价值;打通断头路、加密城际交通,能激活区域经济活力。
这种立足全局、富有建设性的汇报,赢得了省领导的普遍认可。分管发改的副省长明确表示:“江泉的思路很有前瞻性,主动融入区域发展,体现了大局观。省里正在编制新一轮都市圈发展规划,会充分考虑江泉的定位和需求,在重大项目布局、政策试点等方面给予支持。” 这为后续争取具体政策打开了大门。
区域协同,交通先行。打破物理隔阂是合作的基础。秦风将打通与省城及周边城市的“断头路”、“瓶颈路”作为突破口。
他亲自带队,与交通局长、规划局长一起,多次往返于江泉与省城之间,实地勘察现有公路、铁路的运行状况,与省交通厅、铁路局进行密集磋商。重点推动两项工程:
一是江泉至省城快速通道(江岚快线)的立项和前期工作。这条规划中的城际干道,将大大缩短两地通勤时间,强化同城效应。秦风反复向省厅强调这条道路对促进产业协作、人员往来乃至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性。
二是现有铁路线路的电气化改造和班次加密。提升货运和客运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为江泉建设区域性物流枢纽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与东部邻市清源市就共建“旅游风景道”进行洽谈,计划将雾江生态廊道与清源市的山地旅游资源串联起来,形成一条精品旅游线路;与北部工业市龙口市探讨建立“产业合作园区”,承接其部分转型中的配套产业。
这些交通互联互通项目,看似是基础设施建设,实则是区域经济血脉的疏通,为更深层次的产业合作、市场统一扫除了障碍。
有了交通网络的支撑,产业协作便有了落脚点。秦风避免与省城在金融、总部经济等领域正面竞争,而是聚焦自身优势,寻求互补。
绿色产业协同方面: 利用省城高校科研资源密集的优势,推动江泉的企业与省城大学、研究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江泉提供应用场景和产业化基地,省城提供技术研发支持。同时,积极吸引省城的风投基金关注江泉的绿色科技项目。
生态共建方面: 牵头提出“雾江流域生态补偿和协同治理机制”方案,建议由省里协调,建立下游受益地区对上游生态保护区(江泉)进行横向财政补偿的机制,并联合开展跨境污染联防联控。这一方案得到了省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
市场共享方面: 组织江泉的绿色农产品、特色手工艺品等,利用省城庞大的消费市场,通过设立直销点、入驻大型商超、开展电商合作等方式,打通销售渠道。同时,积极宣传江泉的文旅资源,吸引省城市民前来休闲度假。
在秦风的推动下,江泉高新区与省城高新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约定在产业信息共享、企业交流、人才互动等方面加强合作。一些省城的企业也开始将目光投向江泉,考察投资环境,寻找合作机会。
经过数月的努力,区域协同战略开始显现初步成效。
省发改委已将“江岚快线”列入重点前期项目清单,启动可行性研究。
与清源市共建的“江清生态旅游带”规划完成初稿,开始沿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数家省城的科技企业与江泉本地企业达成了技术合作意向。
来自省城的游客数量明显增长,周末的雾江边,时常能看到省城牌照的车辆。
更重要的是,在省级层面的各类规划、政策文件中,江泉的定位和项目出现频率显着提高,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资源倾斜。
然而,秦风非常清醒。在一次区域发展研讨会上,他对同事们说:“区域协同是长期战略,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目前只是打开了局面,打通了最初的关节。更深层次的协同,比如要素自由流动、市场规则统一、公共服务共享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合作中必然有竞争,如何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时刻保持我们的特色和竞争力,是对我们智慧和定力的长期考验。”
借势乘风,破浪前行。江泉这艘航船,在奋力进行内部革新的同时,也开始将缆绳系向更广阔的海洋,在区域协同的大潮中寻找新的动力和机遇。这一步棋,不仅关乎江泉当下的发展,更决定着其在未来区域格局中的长远地位。前路漫漫,但方向已明,航道已通,唯有坚定前行。
喜欢官场沉浮:从选调生到封疆大吏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官场沉浮:从选调生到封疆大吏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