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奥组委的第二次会议在老地方举行。
开幕式主题“奇妙岛屿”。
叶辰和开幕式总导演丹尼博伊尔,奥组委塞巴斯蒂安主席几人一同将开幕式的文艺表演制作成一部三幕剧剧本,层层递进地讲述了英国的故事。
第一幕——绿色和愉悦——开幕式在一声欧洲最大钟声的轰鸣中开始,钟上刻着《暴风雨》的台词:“不必害怕,这岛上众声喧哗。”
体育场瞬间变成了典型的英国乡村,有真实的草地、田野、河流、巨树,甚至还有成群的羊、马、牛等动物。
这一幕展现工业革命前英国宁静、传统的田园生活图景。
第二幕:黑暗魔鬼的磨坊——宁静的田园被拔地而起的巨大烟囱打破,象征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到来......
这一幕是所有人认为的艺术高潮...
丹尼博伊尔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实现叶辰提出来的这一盛景。
随着低沉的鼓声响起,由演员扮演地工程师布鲁塞尔驾驶马车登场,朗诵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台词“不要怕,这岛上充满了各种声音和悦耳的乐曲”。
接着重达3吨的橡树被连根拔起,农民们亲手揭开草皮,露出钢筋水泥,象征着圈地运动对传统农业社会的摧毁......
七根高达30米的巨型烟囱从地面“生长”而出,喷涌出模拟烟雾。
蒸汽火车头、纺织机等机械装置在舞台上轰鸣运转,300名工人化身矿工、纺织工,重现19世纪“世界工厂”的繁忙景象。
最后LEd技术用于模拟流动的钢水......当工人推动“铁水”沿轨道流淌时,最终锻造出直径12米的奥运五环......
叶辰用语言和手绘出来的盛景,让丹尼博伊尔振奋。
这才是真正的设计师啊!!!
这画得也太好了。。。
这想法天马行空,令人震撼...
开幕式第三幕:迈向未来\/喜悦与光荣——这一部分则像是一场英国流行文化的盛宴。
从经典的莎士比亚文学、詹姆斯·邦德(007),到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伏地魔形象登场)、憨豆先生,再到披头士、皇后乐队等影响深远的摇滚乐,英国现代文化的“软实力”可以通过来开幕式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叶辰提出让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与“007”丹尼尔·克雷格以“空降”的方式惊艳亮相,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点子。
......
“欧买噶,欧买噶,小王子,我还能说什么?
上帝,你在伦敦生活六年,比我这个在伦敦生活几十年的人还了解英国......天啦,我觉得你才是大英真正的王子!”
“先生,您说得很对,能提出这样完美的开幕式建议,小王子,你真的很懂英国,如果不是这张脸,我都在怀疑你到底是不是华夏人了啦......”
“地球已经被互联网连接成一个村,所以我很懂华夏,很懂英国,也很懂法国......我得感谢伟大的蒂姆?伯纳斯?李。”
“哈哈哈...”
叶辰和塞巴斯蒂安和丹尼博伊尔一起笑了起来。
“将蒂姆?伯纳斯?李加进奥运会开幕式里,小王子,你当初是怎么想到的?”
“因为他足够伟大,他是伦敦出生的人,你们可能也知道,蒂姆先生并没有为发明申请专利......
欧买噶,说实话我到现在也觉得很震惊。”
2012年,正是互联网迈入下一个台阶的关键,伦敦奥运会有传统,又紧跟时尚潮流的开幕式一定会在艺术历史留下隆重一笔。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邀请蒂姆伯纳斯李出席,通过一台Next计算机打出“this is for everyone”的信息这一幕让叶辰当时就很震撼。
......
“oK,小王子,关于最后一件事,就是服装的问题......”
“Feuille Etoile会提供表演者的所有服装,由Feuille Etoile的设计团队设计,我亲自把关。”
塞巴斯蒂安笑着点头。
“小王子也很伟大,我们也不会小气,奥组委会付钱的。”
“没事,成本价意思一下就成,设计衣服我的Feuille Etoile就是专业的,
对了开幕式时您和丹尼导演都会穿西装......brioni正好有,我会免费送您二位两套定制西服。”
“小王子,您这么富有,我就不跟你客气了。”
“丹尼,你真是...那小王子破费......”
......
此时,遥远的太平洋西岸。
华夏刚苏电视台。
《指尖风华——苏绣篇》正式播出。
将苏卫视晚间黄金档悄然上线了一部1小时45分钟的纪录片《指尖—风华》。
彼时的电视荧屏还被家庭伦理剧、谍战片占据,文化类纪录片多藏身于凌晨或次黄金档。
没人预料到,这部聚焦苏绣的片子会在接下来的时间,搅动起一场跨越地域、连接老幼的“苏绣热”......
《指尖—风华》的首播收视数据出来时,江输卫视编播部的工作人员都愣住了——1.2的收视份额,不仅远超同期同类型节目0.3的平均水平,甚至压过了隔壁卫视一部热播偶像剧的重播收视。
更意外的是收视群体的构成:45-60岁观众占比42%,25-35岁观众占比38%,后者比常规文化纪录片的年轻观众占比高出近三倍。
这股热度很快从电视蔓延到线下。2011年年底的社交场域,x已经成主流,天涯,猫扑等论坛仍聚着大量活跃用户。
纪录片播出当晚,“苏绣48丝”“叶辰姚建萍合作刺绣”关键词就冲上了x热搜榜首。
天涯论坛上,一篇《谁看了江输卫视的苏绣纪录片?小王子和苏绣皇后那手劈线绝了!》的帖子,三天内盖了两千多楼。
网友们晒出自己奶奶的旧绣品、苏洲旅游时拍的绣坊照片,甚至有人求“建萍绣坊”的具体地址,“想亲眼看看正在创作的《清明上河图》。”
江输卫视应观众需求,在两周内重播了三次,每次重播收视都稳定在1.0以上。
壮儿电视台纪录频道也主动联系,引进播出,覆盖了更多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
在2011年,壮儿电视台的平台影响力仍无可替代,很多偏远地区的观众正是通过这次重播,第一次知道“苏绣不只是绣手帕,还能绣出《千里江山图》的意境。”
纪录片播出前,苏绣行业正处在一个微妙的困境中。
2011年的华夏,制造业飞速发展,年轻人更愿意去电子厂、服装厂打工,苏绣绣娘老龄化严重。
传统绣坊多依赖旅游团订单,卖的多是“机器绣仿苏绣”的廉价品,真正的手工苏绣少人问津。
《指尖—风华》的播出,像一剂强心针,让这个沉寂的行业突然活了过来。
“建萍绣坊”成了第一个受益者。纪录片里那句“平江路深处飘着桂花香”的描述,让无数游客循着线索找来。
绣坊主人苏绣皇后姚建萍后来在采访中说:“播出前,我们一天最多接待十几个客人,播出后,门口天天排着队,最多的时候一天来了两百多人......”
绣坊的咨询电话被打爆,有想拜师学绣的年轻人,有想定制绣品的企业家,甚至有海外博物馆发来合作邀约,想办苏绣特展。
姚建萍不得不临时雇了两个文员,专门处理咨询和订单。
“以前我们的绣品主要卖给熟客,现在全国各地的订单排到了半年后,连还没绣完的《清明上河图》局部,都有藏家想预定。”
产业链上游的丝线厂家也迎来了春天。
纪录片里叶辰一句“湖州辑里丝含胶量低,劈线不易打结。”
让这个有百年历史的老字号突然“出圈”。
湖州辑里丝厂的厂长周明福回忆,2011年之前,厂里的丝线主要供应给苏绣、湘绣的老客户,年销售额稳定在几百万。
纪录片播出后,订单量翻了三倍,“每天都有新客户打电话,有的是新开的绣坊,有的是手工爱好者,甚至有服装企业来订丝线,想做苏绣元素的衣服”。
为了满足需求,厂里不得不扩招工人,把生产线从两条增加到四条,“连仓库里积压的老丝线都卖空了,以前没人要的浅金色丝线,现在成了爆款”。
最直观的变化是绣娘的就业市场。
纪录片播出前,苏州本地的年轻绣娘不足百人,很多绣坊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播出后,报名学苏绣的年轻人骤增,仅建萍绣坊的培训班,三个月内就收了26个学员,其中80%是20-30岁的年轻人,有大学生、有辞职的白领。
其中有22岁的苏洲姑娘王琳,之前在电子厂做流水线工人,看了纪录片后辞了职。
“以前觉得苏绣是老太太做的活,看完才知道,这手艺能绣出山水、而且能去巴黎,比在厂里拧螺丝有奔头。
小王子的苏绣刺绣工坊,阿丽亚娜?洛克菲勒在纽约时装周激动地介绍团队里唯一的苏绣绣娘......这让我看到了新的希望。”
苏绣皇后姚建萍倍感欣慰。
绣娘的工资地位变得更高,年轻人也了解了苏绣,有天赋的学生越来越多。
这才是应该有的样子。
华夏十多亿人,万里挑一的人才最少有十多万......
对刺绣有天赋的孩子也很多,现在终于开辟了一条道路!
...
喜欢我在巴黎当裁缝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我在巴黎当裁缝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