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的北京笼罩在一片深蓝色的寂静中。项目总部大楼里,只有零星几个办公室还亮着灯,其中最亮的一盏在陈曦的实验室里。
李墨飞和刘宇站在陈曦身后,三人屏息凝神地盯着屏幕上的进度条。陈曦刚刚启动了整合里格诺特教授数据后的第一次完整模型运行,这台连接着项目最强计算集群的电脑正在全力运转,处理着海量的极地数据。
“还需要多久?”李墨飞问道,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陈曦检查了一下控制台:“大约十五分钟。这次运算量很大,模型包含了里格诺特教授提供的所有新数据,还有刘博士建议的冰-海反馈机制。”
刘宇点点头,目光没有离开屏幕:“这个模型可能会给我们一个更接近现实的预测。”
等待的过程漫长而煎熬。陈曦利用这段时间再次检查了输入数据的准确性,确认每一个参数都经过了交叉验证。李墨飞则在办公室里踱步,时不时看一眼屏幕上的进度。
终于,进度条走到了100%。计算机发出轻微的提示音,表示运算已完成。
“结果出来了。”陈曦的声音有些颤抖。
三人聚集到主显示屏前。陈曦深吸一口气,打开了结果文件。
一瞬间,实验室里静得能听到彼此的心跳声。
屏幕上显示着一个清晰而令人震惊的数字:3.3米。
这是模型预测的西南极冰盖完全失稳后可能导致的全球海平面上升值。数字旁边是置信区间:2.8-3.8米,表示这个预测有相当高的确定性。
“上帝啊...”刘宇低声惊叹,下意识地扶住了旁边的桌子。
李墨飞的脸色变得异常凝重,他沉默地盯着那个数字,仿佛要确认自己是否看错了。
陈曦迅速操作电脑,调出更多的结果图表和可视化展示。“模型显示,西南极冰盖的失稳过程可能已经开始,而且基本上是不可逆的。即使全球明天就完全停止排放温室气体,海洋已经吸收的热量仍会继续推动这个过程。”
她调出一张时间序列图:“根据最可能的情景,海平面上升不会是均匀的。初期会比较缓慢,可能在50年内上升约0.3米。但随着正反馈机制加强,速度会越来越快。模型预测在200年内可能上升1.5米,500年内达到3.3米。”
李墨飞终于开口,声音低沉:“3.3米...这意味着什么?给我们一个直观的概念。”
陈曦点点头,调出一个新的可视化界面。这是她连夜开发的海平面上升影响模拟器。她输入3.3米的参数,选择显示全球影响。
屏幕上,世界地图开始发生变化。沿海大片区域被蓝色覆盖,表示将被淹没或受到严重影响。
“中国方面,”陈曦的声音平静但沉重,“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等主要三角洲区域大部分将被淹没。上海、天津、广州等沿海城市的部分区域将面临严重威胁。初步估计,可能受影响的人口超过一亿。”
她切换显示全球其他地区:“孟加拉国大部分沿海地区将被淹没,可能造成数千万环境难民。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埃及尼罗河三角洲等世界主要粮食产区面临严重威胁。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悉尼等全球主要沿海城市需要建设大规模海防工程或进行部分迁移。”
屏幕上,蓝色的淹没区域像蔓延的伤口,覆盖了全球海岸线。
实验室里再次陷入沉默。三人都在消化这个预测带来的巨大冲击。
“这个预测的可靠性有多高?”李墨飞最终问道,声音比平时更加沙哑。
陈曦调出模型验证数据:“我们使用了过去五十年的实际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回溯测试。模型能够很好地重现西南极冰盖已经发生的变化。里格诺特教授提供的数据大大提高了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
她停顿了一下,补充道:“当然,所有模型都有不确定性。实际的上升幅度可能稍低或稍高,时间尺度也可能有所变化。但基本结论是明确的:西南极冰盖的失稳过程可能已经开始,并将导致数米级别的海平面上升。”
刘宇走到世界地图前,指着南极洲:“最令人担忧的是,这还只是西南极冰盖。如果东南极冰盖也受到影响...”
“模型显示东南极冰盖相对稳定,但不确定性更大。”陈曦接话道,“如果全球变暖持续加剧,东南极冰盖也可能在更长时间尺度上受到影响。那将是另一个量级的问题——可能使海平面再上升50米以上。”
李墨飞长长地叹了口气,揉了揉太阳穴:“我们需要立即准备详细的报告。这个发现太重要了,必须尽快让决策者和国际社会知悉。”
陈曦点点头,但又有些犹豫:“李总,这个预测如此严峻,我们是否需要进一步验证再公布?我担心如果有什么错误...”
“我理解你的谨慎,陈工。”李墨飞说,“但考虑到这个预测的潜在影响,我们有责任及时分享这些发现。当然,我们会明确说明其中的不确定性,但基本结论是清晰且令人担忧的。”
他走到窗前,望着窗外开始泛白的天空:“你知道吗,在气候变化研究中,我们经常谈论‘临界点’——那些一旦越过就可能引发不可逆变化的门槛。西南极冰盖可能就是这样一个临界点,而我们可能已经越过了它。”
刘宇加入对话:“这意味着我们的气候策略需要根本性调整。不仅仅是减排,还需要大规模的海防工程和适应规划。而且时间比我们想象的要紧迫得多。”
陈曦默默地调出更多模型结果细节。她展示了不同排放情景下的预测差异:“有趣的是,模型显示即使大幅减排也不能阻止西南极冰盖的失稳,但可以显着减缓这个过程。如果我们能够将全球变暖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海平面上升的过程可能会延长数百年,给我们更多适应时间。”
“这很重要。”李墨飞指出,“说明减排仍然至关重要,即使某些变化已经不可避免。”
三人在实验室里讨论了近一个小时,仔细分析模型的每一个方面,探讨可能的误差来源和不确定性。最终,他们得出一致结论:这个预测虽然严峻,但科学上是扎实的,需要认真对待。
“好吧,”李墨飞最终说,“我们现在分头行动。陈工,你负责准备详细的技术报告,包括所有数据、方法和不确定性分析。刘博士,请你协助陈工,特别是关于模型验证和反馈机制的部分。我会开始起草向决策层汇报的摘要版本。”
就在他们准备开始工作时,李墨飞的手机响了。他看了一眼,表情略显惊讶:“是王主任,发改委的。这么早来电话...”
他接起电话,语气恭敬:“王主任,早上好...是的,我们确实有一些重要发现...您已经听说了?...好的,当然...今天上午十点?没问题,我们会准备好。”
挂断电话后,李墨飞看着陈曦和刘宇:“里格诺特教授似乎已经向国际方面通报了相关情况,消息很快传到了国内。王主任要求我们上午十点去做紧急汇报,直接向气候变化应对工作领导小组汇报。”
陈曦感到一阵紧张:“只有几个小时准备了...”
李墨飞点头:“是的,我们需要立即开始准备。陈工,你能准备一个简明的演示吗?重点突出主要发现和潜在影响。”
“我会尽力的。”陈曦郑重地答应。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三人全力投入到汇报准备中。陈曦负责技术内容和可视化展示,刘宇协助梳理科学依据和不确定性,李墨飞则专注于政策含义和建议。
上午九点半,他们带着准备好的材料离开项目总部,前往国家发改委大楼。车上,三人几乎没有交谈,各自沉浸在思考中。
陈曦望着窗外繁忙的街道,想象着几十年或几百年后,这座城市——以及无数类似的沿海城市——可能面临的挑战。3.3米的海平面上升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数字,而是一个可能重塑世界面貌的力量。
到达发改委大楼后,他们被直接引到一个会议室。令他们惊讶的是,会议室里已经坐满了来自各个部门的代表——气象局、海洋局、住建部、应急管理部、甚至军方的人员。
王主任简单开场后,直接让陈曦开始
站在会议室前方,陈曦感到一阵紧张,但当她开始讲解数据和模型时,科学家的本能接管了一切。她清晰地展示了发现的过程、数据的可靠性、模型的预测结果,以及3.3米海平面上升可能带来的影响。
当她展示海平面上升影响模拟图时,会议室里响起一阵压抑的惊叹声。
汇报结束后,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然后问题如潮水般涌来。
“这个预测的时间尺度是多少?” “不确定性范围有多大?” “我们需要多长时间来验证这些预测?” “最紧迫的行动应该是什么?”
李墨飞、刘宇和陈曦分工回答了这些问题,尽可能清晰和实事求是地解释他们的发现和含义。
会议持续了近三个小时。结束时,王主任总结道:“感谢你们的汇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且令人担忧的发现。我们需要立即开始评估这意味着什么,以及我们需要做什么来应对。请准备一份详细的书面报告,我们会将其纳入即将召开的国际气候谈判的参考材料中。”
离开发改委大楼时,三人感到既疲惫又有一种奇特的解脱感——重要的发现已经被传达,接下来将是更加艰巨的应对工作。
回到项目总部,李墨飞对陈曦说:“你做得很好,陈工。这是一个艰难的消息,但隐瞒它不会让问题消失。现在,我们需要继续完善研究,帮助社会理解和应对这个挑战。”
陈曦点头,心中涌起一种复杂的情绪——既有对发现重要科学事实的满足感,又有对这个事实所带来的挑战的担忧。
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3.3米的警示已经发出,但人类如何回应这个警示,将决定无数沿海社区的未来命运。而作为科学家,他们的责任是继续提供最优质的科学指导,帮助社会做出最明智的抉择。
窗外,阳光正好,但在这明媚的阳光下,一个关于海洋、冰盖和人类未来的故事正在悄然展开,它的结局尚未书写,但它的第一章已经令人警醒。
喜欢气候边缘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气候边缘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