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储君

自在飞花1

首页 >> 大唐储君 >> 大唐储君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明朝伪君子皇后请自重,我真不想代替陛下呀!神三群聊:三国寒门崛起笔趣阁修罗武神一等庶女捡个女帝当老婆混在东汉末中兴大明,从绞杀吴三桂开始李治你别怂
大唐储君 自在飞花1 - 大唐储君全文阅读 - 大唐储君txt下载 - 大唐储君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39章 倭国太学 讲授儒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平城京的春日,太学的讲堂里传来朗朗书声。吉备真备站在讲台上,手里捧着一卷《论语》,用流利的汉语讲解:“‘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诸位可知其意?”

台下坐着三十余名倭国贵族子弟,穿着统一的唐式襕衫,腰悬木简,齐声应答:“臣下侍奉君主当尽忠,君主对待臣下当有礼,此乃君臣之道!”

声音清脆,带着少年人的赤诚,连窗外的樱花飘落都没能分他们的神。吉备真备看着这一幕,嘴角露出欣慰的笑——三年前,他力排众议,奏请天皇仿照大唐国子监设立太学,教授儒经,当时不少旧贵族骂他“忘了祖宗”;如今,连最顽固的大伴氏,都把嫡子送进了太学。

“安麻吕,你来说说,”吉备真备点了个圆脸少年的名,“‘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话与我倭国的‘忠魂’有何不同?”

安麻吕是中大兄天皇的远房侄孙,起身躬身道:“博士,弟子以为,‘孝悌’是对父母兄长的敬爱,‘忠魂’是对君主的赤诚,二者相通。就像大唐的‘忠孝两全’,咱们倭国也该‘敬亲而忠君’。”

这话答得滴水不漏,吉备真备赞许点头:“说得好!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若连父母都不敬,何谈忠君报国?你们看大唐,皇子也要入国子监读书,正是这个道理。”

他转身在黑板(仿唐式发明)上写下“忠孝”二字,笔力遒劲,正是长安国子监的笔法。这黑板是他特意让人做的,用琉球产的乌木制成,比大唐的竹简更耐用,如今已是太学的“宝贝”。

太学的设立,离不开遣唐留学生的推动。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等人在长安国子监求学时,就深知儒经对治国的重要性。回国后,他们联名上奏:“大唐之所以强盛,因其以儒经教化百姓,使上下有序。倭国欲兴,当仿其制,设太学,授儒经。”

中大兄天皇本就推崇唐化,当即准奏,下旨将平城京东侧的旧官衙改建为太学,设博士五人,分授《论语》《孝经》《礼记》《诗经》《尚书》,规定“凡贵族子弟,年满十岁必入太学,不通儒经者不得袭爵”。

开馆那天,天皇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前来祭拜先师孔子。祭坛上摆着大唐送来的孔子画像,天皇行三跪九叩大礼,宣读祭文:“朕欲以儒道治倭,使民知礼仪,国享太平,恳请孔圣垂佑。”

这一举动,彻底堵住了旧贵族的嘴。连天皇都拜孔子,谁还敢说儒经不好?于是,各氏姓贵族纷纷送子弟入学,太学的名额很快从三十人扩到了五十人。

阿倍仲麻吕负责教授《孝经》,他的课堂总是最热闹的。有次讲到“父母在,不远游”,有个少年问:“那遣唐使远离父母,算不算不孝?”

阿倍仲麻吕笑着答:“‘不远游’后还有一句‘游必有方’。为国家求学,学成归来报效,这就是‘有方’,不算不孝。当年我在长安,每月给父母写信,汇报学业,这也是尽孝。”

他特意带来自己在长安时给父母的家书,展示给学生看:“你们看,这信里既说长安的学问,也问家中的安康,忠孝本就可以两全。”

少年们听得入神,有人当场就说要学写信,“将来给在大唐的兄长寄信”。

太学的影响,很快超出了课堂。博士们每月在朱雀大街设“讲经台”,用倭语讲解《论语》,百姓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有个卖胡饼的小贩,听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此再也不缺斤短两;有个猎户,听了“见义不为,无勇也”,救下了被狼围困的孩童。

中大兄天皇常微服来太学听课。有次吉备真备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听得格外认真,课后对吉备真备说:“这话比《倭国书纪》里的神话管用。神话能唬人,儒经能教人,以后太学要扩大,让地方也设‘国学’,让百姓都能听儒经。”

不久后,天皇下诏:“凡入仕者,必先通儒经。太学学子需通过‘明经科’考试,方能授官。”这道旨意,让太学成了入仕的必经之路,学子们读书更用功了,连夜里都要点着油灯苦读。

菅原道真的儿子菅原清就在太学读书,他的汉文策论常被当作范文。有次写《论忠君》,他写道:“大唐天子为天可汗,我天皇为大唐藩属,忠天皇者,亦当敬大唐。此如子敬父,臣敬君,一脉相承。”

吉备真备看到这篇策论,特意呈给天皇。天皇看后大悦,在末尾批道:“此言甚善。儒经教忠,亦教敬上,大唐为上国,敬之便是忠道。”

消息传到长安,李承乾正在翻看倭国太学的课程表。见上面的科目、学制几乎与大唐国子监一致,连考试内容都有“帖经”“墨义”,不由得对裴炎笑道:“吉备真备他们,是把长安的国子监搬到平城京了。”

裴炎递上菅原清的策论抄本:“陛下您看,这少年竟知‘敬上国即忠道’,可见儒经已入其心。”

李承乾看着策论,点头道:“朕说过,文化如水,能润万物而无声。他们学《论语》,学的不只是字句,更是‘君臣有序’‘天下一统’的道理。这比派千军万马去震慑,要高明得多。”

他下旨,赐倭国太学《五经正义》刻本一套,派国子监博士前往讲学。当大唐博士抵达平城京时,吉备真备带着太学师生出城十里迎接,沿途百姓夹道欢呼,说“大唐的圣人来了”。

大唐博士在太学讲了三个月,讲《礼记》的“大同篇”,讲《尚书》的“协和万邦”,听得倭人如痴如醉。有个老博士临走时,对吉备真备说:“儒经的精髓,不在‘治人’,在‘安人’。让百姓安稳,让天下太平,这才是孔子的本意。”

吉备真备将这话刻在太学的石碑上,作为校训。从此,太学的学子们不仅学“忠君孝悌”,更学“爱民如子”,不少人毕业后到地方为官,都学着大唐县令的样子,修水渠、办学堂。

这年秋天,太学举行了第一届“明经科”考试。菅原清以《论语》策论第一的成绩被录取,授官“大学寮助”,成了最年轻的太学官员。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建议天皇“仿照大唐,开‘乡贡’,让平民子弟也能通过考试入仕”。

天皇准奏,下旨各地方“每岁选通儒经者三人,送太学应试”。消息传开,平城京的书坊里,《论语》《孝经》的抄本卖到脱销,连偏远的渔村都有人学着念“学而时习之”。

吉备真备站在太学的孔子像前,看着往来的学子,忽然想起在长安时,王夫子说的话:“学问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是用来改变世道的。”如今,倭国的世道真的在变——贵族不再只靠血统,官员开始讲政绩,百姓知道了“礼仪”,连街头的孩童都知道“要忠君,要敬上”。

夕阳透过窗棂,照在讲堂的《论语》上,字里行间仿佛都闪着光。这些来自大唐的儒经,就像一粒粒种子,在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长出的不只是“忠孝”,还有对“天朝上国”的认同,对“天下一体”的向往。

而这一切的起点,不过是一群留学生带回的几卷经书,和一个“以儒经治倭”的朴素愿望。当太学的书声传遍平城京的大街小巷时,海东的文化交融,早已超越了制度的模仿,深入到了人心的塑造——这,或许才是最牢固的臣服,最深远的影响。

喜欢大唐储君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大唐储君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带着霸总去逃荒,我造反称王了!诸天之从国漫开始穿书疯批反派豢养了男主伊庇鲁斯的鹰旗小王爷他必不可能动心开局天灵根:我能掠夺机缘仙武神皇无限流:病娇男主总粘人六个哥哥很护短:离我家奶包远点霸天龙帝我有修真界绿卡茅山升棺人刀与剑的征程假装破产,我被踢出家族聊天群斗罗:武魂殿团宠路子野惹她干嘛轻熟一个蛮子的传说末世:我有一支猛兽军团太子女儿身?九千岁助我当女帝重生之独步江湖
经典收藏明末不求生人生苦乐多:王朝中兴看我了词条返还,一统天下从收徒朱元璋开始【完结】特工穿越:宠爱粉嫩美男媚娘,我是假太监,你还让我侍寝我在大唐搞农庄我的军火商人生涯开局重生太子丹,郭嘉带我复兴大燕男配个个是戏精戒爱此妖:蛇王,别咬我苏丹的新月开局播放鸦片战争,古人疯了种田之天命福女九龙夺嫡,废物皇子竟是绝世强龙开局怒喷扶苏,这个皇帝我来当!药满田园我真不想当圣人啊!谍战风云录:大宋靑海传卫青传奇人生
最近更新我竟然穿越到了sprunki穿越古代,我竟然成了武圣大唐:小兕你一定要好好活着穿越水浒传之谋逆穿越我有招兵系统挽天倾之南明复兴金沟枭雄:从伙计到东三省巡阅使我,修炼葵花宝典后,比女人还妖穿回渭北做刀客林飞穿越记水浒:爆杀宋江,再造梁山红楼:燕王开局,截胡和亲探春如果是庞统指挥蜀汉北伐超时空合伙:我的穿越盟友是太子我在红楼当情圣,诸位金钗入我怀戍边七年,归来已是陆地神仙搞事就变强,开局复活长孙皇后重生从三皇五帝开始后汉异星录寒门崛起我靠科技颠覆历史
大唐储君 自在飞花1 - 大唐储君txt下载 - 大唐储君最新章节 - 大唐储君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