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人传

轩辕风雪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 >> 中国古代名人传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奋斗在明末的边军小兵刚穿越就被四百斤的女人退婚大唐修仙:公主居然是我的小师妹伊庇鲁斯的鹰旗天下枭雄紫塞秋风杨霆风郭嘉凛冬长夜楚臣金融帝国之宋归
中国古代名人传 轩辕风雪 - 中国古代名人传全文阅读 - 中国古代名人传txt下载 - 中国古代名人传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346章 李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图谱中,西晋李密以一篇《陈情表》名垂千古。

这篇饱含至孝深情与进退智慧的奏章,不仅成为后世散文的典范,更浓缩了一位乱世文人在忠君与孝亲之间的艰难抉择。

李密的一生,恰逢魏晋鼎革的动荡年代,他出身儒学世家却自幼孤苦,心怀济世之志却屡辞征召,以文名传世却坚守人格底线。

他的忠孝节义、文学才情与处世智慧,共同构筑了一位魏晋之际知识分子的鲜活形象,为后世留下了值得反复品读的精神遗产。

李密(公元224年—公元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

其家族为当地儒学世家,曾祖李朝曾任东汉益州别驾从事,祖父李宓为蜀汉太守,父亲李早逝,母亲何氏在他出生后不久便被迫改嫁,留下襁褓中的李密由祖母刘氏抚养长大。

《晋书·李密传》记载:“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

幼年失怙失恃的创伤,让李密与祖母结下了生死相依的深厚情感,也早早体会到了人生的艰辛。

祖母刘氏对李密的成长倾注了全部心血,不仅悉心照料他的饮食起居,更注重其学业与品德的培养。

得益于家族深厚的儒学传统,李密自幼便博览群书,尤其精通《春秋左氏传》,年少时便以才学闻名乡里。

他天资聪颖且勤奋刻苦,“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谯周是蜀汉着名学者、史学家,以儒学见长,李密师从谯周后,因其学识渊博、悟性极高,被同门比作孔子门下的文学科高材生子游、子夏,可见其在儒学方面的造诣已相当深厚。

青年时期的李密,不仅在学业上突飞猛进,更在品德上展现出过人之处。

他侍奉祖母“以孝谨闻”,家中贫困,便亲自为祖母端汤送药,日夜不离左右;祖母生病时,他“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这种自幼践行的孝道,不仅成为他日后人生的重要底色,更直接催生了《陈情表》这一千古名篇。

同时,在谯周等师长的影响下,李密胸怀经世济民之志,渴望通过科举入仕,既能实现个人价值,也能更好地奉养祖母、光耀门楣。

蜀汉末年,李密初入仕途,曾任州从事、尚书郎等职,因办事干练、学识渊博,得到了蜀汉朝廷的赏识。

当时蜀汉后主刘禅昏庸无能,朝政被宦官黄皓把持,官场腐败丛生,许多有识之士报国无门。

李密虽身处官场,却始终坚守清廉正直的品格,不与奸佞同流合污,这也让他在蜀汉朝廷中虽有才华却未能得到重用。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率军伐蜀,蜀汉灭亡,李密的仕途暂时中断,他回到家乡,专心侍奉年迈多病的祖母,过起了隐居耕读的生活。

蜀汉灭亡后,曹魏政权很快被司马氏取代,公元265年,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王朝,定都洛阳。

西晋初年,为巩固统治、笼络人心,司马炎大规模征召蜀汉、曹魏旧臣入朝为官,尤其注重吸纳西南地区的名士贤才,以稳定地方局势。

李密作为犍为地区的儒学领袖、蜀汉旧臣中的杰出代表,自然也被纳入了征召名单。

西晋朝廷先后多次下诏,任命李密为太子洗马(太子属官,负责典籍整理与侍从规谏)等职。

此时的李密面临着两难抉择:一方面,西晋朝廷的征召是对他才学的认可,入仕即可获得稳定的俸禄,能够更好地改善生活、奉养祖母,也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另一方面,他作为蜀汉遗臣,心中对故国仍有眷恋,不愿轻易侍奉新朝,更重要的是,祖母刘氏此时已年近九旬,“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若应召入朝,便无法亲自照料祖母,而祖母无人奉养,恐难安度晚年。

在忠孝不能两全的困境中,李密展现出了过人的智慧与勇气。

他没有直接拒绝朝廷的征召——这在君主专制的时代无异于抗旨不遵,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也没有勉强应召——这违背了他对祖母的孝道与内心的坚守。

经过深思熟虑,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陈情表》,以恳切的言辞、真挚的情感,向晋武帝司马炎陈述自己不能应召的理由,恳请朝廷允许他先奉养祖母,待祖母百年之后再入朝尽忠。

《陈情表》全文情真意切、逻辑严密,既表达了对晋武帝的感激与敬畏,又详尽阐述了自己与祖母“母孙二人,更相为命”的特殊关系。

文中“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等名句,字字泣血,感人至深,将孝道与忠义的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

晋武帝读罢《陈情表》后,不仅没有怪罪李密,反而被他的至孝之心所打动,赞叹道:“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随即下诏批准了他的请求,还赏赐给他两名奴婢,并命令当地官府按时供给祖母的膳食,以助他尽孝。

李密在乱世中的这一抉择,既体现了他对孝道的坚守,也展现了他对处世之道的深刻理解。

他没有陷入“愚忠”或“愚孝”的极端,而是以真诚与智慧化解了危机,既保全了自己与祖母的平安,也赢得了西晋朝廷的尊重。

这种在坚守原则与灵活应变之间寻找平衡的处世智慧,成为李密人生的一大亮点。

《陈情表》是李密一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散文的巅峰之作。

这篇不足六百字的奏章,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被后世奉为经典,不仅在于其真挚动人的情感,更在于其精妙绝伦的艺术手法。

《陈情表》的核心魅力在于“情”。李密在文中没有刻意堆砌辞藻,也没有空洞地宣扬孝道,而是以自身的真实经历为蓝本,将对祖母的感恩与眷恋、对朝廷的敬畏与感激、对忠孝两难的焦虑与无奈,娓娓道来。

文中对祖母病情的描述“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对自己孤苦身世的追忆“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都极具画面感与感染力,让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他的艰难处境与真挚情感。

这种源于生活、发自内心的情感,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无论时隔多久,都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

《陈情表》虽是抒情散文,却兼具议论文的逻辑力量。

李密在文中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将自己不能应召的理由阐述得条理清晰、无可辩驳。

他首先表达对晋武帝征召的感激之情,以示敬畏;接着陈述自己孤苦的身世与祖母的养育之恩,说明“终养”的必要性;然后援引古代圣贤的孝道故事与朝廷的教化理念,论证自己尽孝的合理性;最后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请求,承诺“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以表忠心。

全文既合情又合理,既体现了对朝廷的尊重,又坚守了自己的原则,让晋武帝无法拒绝,也让后世读者叹服其说理的精妙。

《陈情表》的语言兼具简洁凝练与文采飞扬的特点。

文中大量运用四字短语与对仗句式,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既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与韵律美,又使语言更加精炼传神。

这些名句不仅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典范,更融入了日常语言之中,流传至今。

同时,文中还巧妙运用了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如将祖母的生命比作“西山之日”,将自己的孤独比作“孤鸟”,既生动形象,又深化了情感表达。

明代文学家茅坤曾评价《陈情表》:“读《陈情表》不哭者,其人必不孝。”

这一评价虽略显绝对,却从侧面反映了《陈情表》的情感感染力与艺术成就。

《陈情表》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更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与诸葛亮的《出师表》并称为“两表”,被后世奉为忠孝文学的典范,成为历代学子的必读篇目。

直到今天,《陈情表》依然被收录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其蕴含的孝道精神与文学价值,仍在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者。

公元271年,李密的祖母刘氏去世。李密为祖母守孝三年,期满后,他遵守当初的承诺,接受了西晋朝廷的征召,前往洛阳任职。

此时的李密已年近五十,历经半生坎坷,他的心境早已不复当年的年少轻狂,更多了几分沉稳与务实。

李密入朝后,先后担任太子洗马、尚书郎、河内温县令等职。

无论身处何种职位,他都始终坚守清廉正直的为官之道,勤于政事,关爱百姓,政绩显着。

在担任河内温县令期间,他严厉打击地方豪强的不法行为,整顿吏治,兴修水利,鼓励农桑,让当地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据《晋书·李密传》记载,温县有一位名为张辅的豪强,凭借权势横行乡里,欺压百姓,历任县令都不敢招惹。

李密到任后,查明张辅的罪行,不畏强权,将其依法惩处,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他还注重教育,在当地兴办学校,推广儒学,培养人才,深受百姓爱戴。

李密不仅为官清廉,更敢于直言进谏。

他在担任太子洗马期间,曾多次向太子司马衷进言,劝其勤于学习、修身养性,关注民生疾苦。

当时西晋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权贵之间互相倾轧,李密虽身处官场,却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参与党争,只专注于本职工作。

他曾针对当时朝廷“官多民少”的弊端,上书晋武帝,建议精简机构、裁汰冗官,减轻百姓负担。

他的建议切中时弊,却因触动了权贵的利益而未能被采纳,但他直言敢谏的品格,却赢得了朝中正直大臣的尊重。

后来,李密因政绩突出被调任汉中太守。

在汉中任上,他依然恪尽职守,积极发展生产,改善民生。

他还重视文化建设,修缮当地的历史遗迹,搜集整理地方文献,为汉中地区的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此时的西晋朝廷已逐渐走向腐败,晋武帝晚年沉迷酒色,朝政被外戚与权臣把持,官场黑暗,贿赂公行。

李密目睹这一切,心中虽有不满,却无力改变现状。

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深知自己的直言进谏可能招致祸患,于是在担任汉中太守数年后,以年老多病为由,上书请求辞官归隐。

李密的一生,是对“忠孝”二字的生动诠释。

他自幼孤苦,却始终坚守孝道,侍奉祖母不离不弃,为后世树立了孝亲的典范;他作为蜀汉遗臣,虽眷恋故国,却在祖母去世后信守承诺,入朝侍奉新朝,尽忠职守,展现了忠义的品格。

在忠孝不能两全的困境中,他没有选择极端,而是以真诚与智慧寻求平衡,既保全了孝道,又维护了忠义,这种对忠孝的深刻理解与践行,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除了忠孝节义,李密还展现了魏晋文人特有的风骨与气节。

魏晋之际,社会动荡,政治黑暗,许多文人或随波逐流,或消极避世,而李密却始终坚守自己的人格底线。

他不慕权贵,不贪名利,为官清廉,直言敢谏;他身处乱世,却始终保持对儒学的信仰与对知识的追求;他面对朝廷的征召与压力,既不盲目顺从,也不刻意对抗,而是以理性的态度应对,展现了独立思考与自主选择的精神。

这种风骨与气节,在魏晋文人中尤为可贵,也让李密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李密的文学成就,除了《陈情表》这一千古名篇外,还有《述理论》十篇等着作(今已失传)。

据史书记载,《述理论》是一部阐发儒学思想、论述治国之道的着作,体现了李密深厚的学术造诣与经世济民的抱负。

虽然这部着作未能流传至今,但从《陈情表》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出,李密的文学创作既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又强调思想的深刻内涵,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

他的文学风格对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在抒情散文与政论散文的写作方面,为后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公元287年,李密在故乡犍为武阳病逝,享年六十四岁。

他的一生,虽没有建立惊天动地的功业,却以一篇《陈情表》与坚守一生的忠孝节义,赢得了后世的广泛赞誉与敬仰。

历代文人学者对李密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道:“贤哉李密,陈情事主;孝哉李密,奉亲尽礼。”

宋代文学家苏轼也赞叹道:“读《陈情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慈。”

这些评价既肯定了李密的孝道与忠义,也认可了《陈情表》的文学价值与情感力量。

李密的精神遗产,不仅在于他的文学成就,更在于他所践行的忠孝之道与人格风范。

在当今社会,虽然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孝道依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诚依然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李密的故事与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应坚守自己的原则与底线;无论面对何种诱惑,都应保持内心的真诚与善良;无论承担何种责任,都应尽心尽力,做到问心无愧。

作为西晋时期的杰出文人与官员,李密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与精神品格,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陈情表》成为千古绝唱,他的忠孝节义成为后世楷模,他的处世智慧与人格风范成为魏晋文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们重读李密的传记,品味《陈情表》的深情与智慧,不仅是为了欣赏古典文学的

《中国古代名人传》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磨铁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磨铁读书!

喜欢中国古代名人传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中国古代名人传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龙舞九天各类男主短篇合集霸道凌少的小妻子假装破产,我被踢出家族聊天群斗罗:武魂殿团宠路子野惹她干嘛大佬他命里缺我小王爷他必不可能动心倾城大小姐爱上我听说我要出门,百鬼取消今晚夜行仙武神皇我的高中生活日常重生军婚:首长大人套路深轻熟抄家后,第一美人被权臣强取豪夺茅山升棺人重生之独步江湖肆刀行暴君总想生三胎青梅是个恋爱脑,非我不嫁怎么办宫宸谋
经典收藏国宝的文明密码请叫我威廉三世种田之天命福女我在大唐行医的那些年我给崇祯当老师妃皇腾达,傲世毒妃不好惹我的帝国弗利兰金牌帝婿重生水浒之纵横天下绛色大宋大唐中兴最强战兵我是纨绔啊,为什么让我当将军与秦始皇做哥们儿大秦:融合红发,天道金榜现世江山名士逼我去和亲,国库空了你哭啥?天幕出现:皇帝怒喊欺天啦!西辽崛起:封死欧洲中世纪从门吏开始光宗耀祖
最近更新长生:老夫一惯儒雅随和卧龙北伐:开局召唤万界名将天幕:始皇之子的造反人生大唐风流小厨师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崇祯元年,开局逆转亡国局洪武:医圣朱橚双界穿梭:此门入大虞我,天罗煞星,镇守人间五十年魂穿刘备,我二弟天下无敌!这个师爷很科学三国之从成曹穆开始穿越之乱世明君明末军火商,用汉阳造逆天改命明末改革别家皇帝追求长生,朕只求速死铁血使节:一人灭一国全球统一系统大梁好声音穿越水浒:郓哥称帝录
中国古代名人传 轩辕风雪 - 中国古代名人传txt下载 - 中国古代名人传最新章节 - 中国古代名人传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