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陵忙,时间不够用,其实朱吾能也很忙。
他不仅要管理现代的摄影工作室,影视公司,食品加工厂,服装厂等,还有和王总一起合作的房地产,餐饮等,最重要的是,朱吾能还有一个研究所,研究发明各种各样可以便捷生活的物品。
而且他不仅有现代的生意事业,他还是大明的冠军侯,朱棣可不会放过他这个劳动力。
北伐以后,朱棣决定休养生息,大力发展经济,发展民生建设,他开始大面积的搞基建,修桥铺路,改良船只,扩充军事力量,建军事学院,技术学院,建人才储备库,为出征倭国做准备。
大明皇宫的绝大部分地方已经通电,但用的都是太阳能。
姚广孝的鸡鸣寺倒是朱吾能给的设计图,在现代学习一段时间的阮安给建了一个小型水电站,他的禅房里也用上了很多现代化的家电,除了不能上网,日子过得不要太惬意。
朱棣正在乾清宫批阅奏章,案头那盏太阳灯正散发着柔和的光。
“这太阳能光伏板是好,就是阴雨天忒不顶用。”朱棣敲了敲台灯底座,接连下了几天雨,宫里的太阳能板储电量骤减,连他最爱看的现代战争纪录片都没法看,今天他得去现代别墅过夜,他都好几天没上网了。
“姚广孝的鸡鸣寺靠水电站,禅房里的冰箱等电器从未停过,可见水电才是长久之计。”
侍立在旁的太子朱高炽赶忙递上热茶:“父皇所言极是,儿臣与东宫属官,还有户部尚书夏原吉核算过,黄河、长江沿岸可见12处大型水电站,建成后不仅能够皇宫和京城用电,还能驱动纺织机,冶炼炉比人力畜力快10倍不止。”
“钱呢?”朱棣直击要害,手指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敲击,“虽然现在国库比以前稍微好一点,但战后国库还是空虚,建水电站耗费巨大,总不能把赈灾的银子挪过来。”
朱高炽躬身道:“父皇,这个儿臣与小能聊到过,他给了我一个建议。儿臣于大明银行商议,可发行水电债券,让百姓和商户认购,保本付息,既解了燃眉之急,又能让万民共享收益。”
两人正说着话,小太监来报:“陛下,冠军侯来了。”
还没等朱棣说“宣。”
朱吾能已经走进殿内,朱棣对小太监摆了摆手,殿内只剩朱棣,朱高炽,朱吾能三人。
“今天怎么这么规矩?不瞬移了。”朱棣问。
“宁陵在夜班,本来和王总说好聚聚,可他临时有事,就想着来看你一下,既然是专程来看你的,就得守你的规矩。”朱吾能笑嘻嘻的说。
“瞧你这损样,小能,如果大明要建大型的水电站,可行吗?技术上可有把握?”朱棣严肃的问。
“建肯定是能建的,如果通电了,大明就可以大力发展工业,阮安不是给大师在鸡鸣寺建了个小型水电站嘛?他的技术应该没问题,只不过建大型水电站,应该还有很多技术壁垒要攻克。可以先让他去现代学习一段时间,我在给你们收集建设大型水电站的视频。”朱吾能说道。
“那行,哦,小能,发行水电债券真的可行吗?”朱棣又问。
“当然可行,股票证券在现代已经很成熟了,其实你们古代也发过债券的,只是主要集中于军事筹款。战国时期,周赧王为筹集军费,就像民众借款,因无力偿还,最后导致债台高筑,成为我国最早的政府债务记录。唐朝仁德时期也曾经推行两税法改革。虽没有直接发行债券,但通过税收制度调整,缓解了财务压力,属于间接性财政措施。咱们大明现在也算国富民强,对外贸易也畅通,发行债券完全有偿还能力。”朱吾能朗声道。
“那行吧,太子,发行水电债券由你和户部还有大明银行负责,务必要办妥,不能形成民怨。”朱棣叮嘱道。
“儿臣遵旨!”朱高炽毕恭毕敬的行了一礼。
早朝,太和殿。
“北伐归来,国库虽空,民心却聚。”朱棣的声音不高,却像带着穿透力,压下阶下所有的私语,“今日召大家来,是要意见,关乎大明百年的大事,建水电站,通江河之电。”
“电?”后排有新进的翰林小声嘀咕,显然对这词陌生。
但前排的大臣却反应各异,朱高炽捧着玉圭的手轻轻收紧,眼底却藏着期待,夏原吉指尖在朝服下摆上轻划,是在盘算钱粮,而在现代学习过多次,见到过现在不少便捷生活的朱勇,则忍不住挺直了腰板。
“陛下,”已经跟随朱棣上朝的朱瞻基率先出列,“孙子在少师那里学习时,见识过水电站发的电,比太阳能板稳定很多,且不受天气的影响。如果大明能建成大型的水电站,那南京的马路上可装路灯,各种作坊用电机,实乃利国利民之举。”
他话音刚落,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也相继附议。
朱家三兄弟在现代都有产业,经常往返于现代和大明之间,对电的便利深有体会,说起来底气十足。
“工部以为如何?”朱棣的目光落在工部尚书宋礼身上。
宋礼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臣去年曾协助阮大监为鸡鸣寺建小型水电站,亲眼见电流灯亮,机器自转,却是神技。如今有水泥,玻璃可用,又有冠军侯提供的图纸,再建坝体,水轮机虽有难度,却非不能成。”
他顿了顿,补充道:“若冠军侯能提供视频,那就更好了,臣愿全力配合。”
大明的大臣都知道,陛下喜爱的冠军侯有渠道,可以搞来各种各样怪异且神奇的东西。
朱棣微微颔首,视线转向另一侧,那里站内阁首辅黄淮、吏部尚书吕震,兵部尚书吴中等几位素来谨慎的老臣。
他原以为这些人会耗费巨大,劳民伤财,唯有反对,毕竟当年自己要修《永乐大典》时,黄淮就曾力谏过暂缓开支。
却见黄淮出列,苍老的脸上竟带着笑意:“陛下,臣以为建大型水电站可行。夏大人曾经带臣去大明银行了解过不少,证券一事,若运作得当,既能筹钱,又能让百姓沾光,比加税要好。”
《我家成大明朱棣一家的物流中转站》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磨铁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磨铁读书!
喜欢我家成大明朱棣一家的物流中转站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我家成大明朱棣一家的物流中转站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