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代价?”
柳叶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身体微微前倾,目光锐利地直视着犬上御田锹。
“那好,我要的不多,就要你们这次来大唐时,乘坐的所有船只。”
犬上御田锹脸上的谦恭瞬间凝固。
“船只?!”
“不错,就是你们来时乘坐的所有海船。”
柳叶的语气斩钉截铁,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一艘不少,全部留下!”
“作为交换,我可以让韩平安排,让你们的人,去我们的一个普通铁矿场,跟着工人干一段时间的活。”
“能学到多少,看你们自己的本事,当然,仅限于铁矿。”
柳叶特意强调了铁矿二字,银矿的技术想都别想!
犬上御田锹的脸色变得极其难看,额头甚至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船!
那是他们回国的唯一依仗!
而且,这些船虽然比不上大唐即将建造的巨舰,但也是倭国目前能建造的最好的海船了,凝聚着他们最成熟的造船和航海经验。
把这些船都留下来,他们怎么回国?
就算倭国能再派船来接,那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和时间的拖延。
柳叶看着他变幻不定的脸色,心中了然。
他就是要这个效果,他看中的,正是这些倭国人千辛万苦驾着漂洋过海来到大唐的船只本身!
倭国的造船技术或许整体不如大唐,但他们的船匠有着丰富在特定海域航行的实践经验,这些船只的构造、用料、帆索系统,乃至船体在风浪中表现出的特性,都是极其宝贵的实战数据。
只要竹叶轩能拿到这些船,再结合从朝廷将作监搞来的先进海船图纸,进行拆解、研究和针对性改造,就能在极短时间内,打造出一批既融合了大唐先进工艺,又特别适应海域航行的强大商船队!
这比任何金银都值钱。
书房里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犬上御田锹内心显然在经历着剧烈的挣扎。
放弃船只,代价巨大,回国之路困难重重。
但空手而归,或者只带回些皮毛,如何向国内交代?
尤其是国内正急需提高开采效率以获取更多银矿资源...
时间一点点过去。
柳叶也不催促,只是重新拿起手边的报告,慢悠悠地看着,仿佛在给足对方思考的时间。
终于,犬上御田锹像是下定了某种巨大的决心,他猛地抬起头,声音因为压抑而显得有些沙哑,眼神也变得异常复杂。
“好!驸马爷的条件,下使代表使团,答应了!”
“所有船只,包括随行护卫的小艇,全部留下!”
“只求驸马爷...言而有信!”
柳叶放下报告,脸上露出一丝真正意义上的笑容,不过这笑容里没有多少温度。
“韩平会安排好...你们的人,明天就可以去铁矿场。”
犬上御田锹深深吸了一口气,再次鞠躬,这次腰弯得更深,几乎触地。
“谢...驸马爷!”
说完,他不再多言,转身退了出去,背影显得有些沉重。
柳叶看着关上的房门,脸上的笑容慢慢敛去,眼神变得冰冷而深邃。
倭国人答应得比他预想的要痛快。
这更加说明,他们对采矿技术的渴望有多么迫切,背后牵扯的利益有多大。
“银矿...”
柳叶低声自语,手指在桌面上缓缓划过,仿佛在勾勒着某个遥远的岛屿轮廓。
这笔交易,看似他占了天大的便宜,但他心里清楚,这只是开始。
倭国人付出了船只,绝不会甘心一无所获。
他们学到的铁矿开采经验,必然会用在更重要的银矿上。
而他们国内那些埋藏丰富的银山,柳叶,也从未打算放过。
棋子已经落下,棋局才刚刚展开。
他拿起炭笔,在高句丽地图东面那片代表大海的空白处,重重地点了一下。
...
几天后,柳叶带着许敬宗一路向东,车轮碾过新修的官道,最终停在了一片开阔的海湾前。
这里,是盘山港。
时值初春,海风裹挟着咸腥与凉意扑面而来,视野所及,天高海阔。
海湾内,十艘形制古朴的海船静静停泊在避风的浅水处,正是倭国遣唐使团留下的“学费”。
这些船与停靠在不远处码头的几艘大唐内河漕船相比,显得格外不同。
“公子,那就是倭人的船了。”
许敬宗指着海湾说道。
柳叶眯起眼仔细打量。
这些船体型普遍不大,长度约莫在十丈左右,宽度仅两丈出头,船身显得细长。
船体木材颜色深暗,看得出是用了些年头的老料。
最显眼的是船帆,并非大唐船只常用的硬式方帆,而是用竹篾或细木条支撑起的巨大扇形帆,由多层篾席拼接而成,显得有些简陋和笨重。
船头和船尾向上高高翘起,形如弯月,这种设计在柳叶看来,与其说是为了劈波斩浪,不如说是为了在浅水区减少搁浅的风险。
船体外侧能看到明显的铆钉加固痕迹,船板之间的缝隙填塞着某种灰白色的混合物,大概是防水的桐油石灰。
整体感觉,像是放大了数倍的渔船,透着一股子因陋就简的实用,以及长期在近海风浪中磨砺出的顽强。
“难怪他们能漂洋过海过来。”
柳叶评价道,语气听不出褒贬。
“船不大,造的倒是结实,吃水也不深,看来很适应在岛礁多的海域活动,近海跑跑还行。”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
“但想跑更远的海路,甚至去更远的地方做生意,这种船还不行。”
“风浪大点就得散架,装货也装不了多少。”
许敬宗深以为然的说道:“岭南船厂那边,按您的吩咐,正全力攻关内河与近海船只,但真正的远洋大船,确实还差得远。”
柳叶的目光越过倭船,投向盘山港这片天然良港。
海滩平缓延伸入海,形成大片水深合适的锚地,背靠的丘陵能挡住凛冽的北风,一条水量充沛的河流在不远处入海,提供了造船所需的淡水和便利的内陆运输通道。
更重要的是,东北方不远,就是高句丽境内那几个他心心念念,冬季不冻的天然深水港。
这里,简直是天造地设的海船摇篮。
“就这里了。”
柳叶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岭南船厂,以后专攻内河船和长江以南的近海船。”
“盘山港,专门建造能跑远洋的海船!”
“从岭南、江南调有海船营造经验的工匠过来当骨干!”
喜欢大唐:弃文从商,我要当财神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大唐:弃文从商,我要当财神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