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在南朝宋文帝的元嘉十二年,被刘宋皇室和百姓称为“大禅师”的印度高僧昙摩密多,在京师建康(今天的南京)的钟山上建起了一座寺院,叫做上定林寺。钟山原有一座定林寺,昙摩密多认为那里地势太低,不占形胜,于是就在它的西边高处另外建造了上定林寺,原先的定林寺被叫做下定林寺。昙摩密多声望极高,远近敬仰,信徒万里来集,定林寺也成为当时京师名寺。
昙摩密多在只洹寺译出《禅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等典籍,后者被天台宗列为经典。昙摩密多推动佛教自河西走廊向江南传播,所至皆兴建寺院、培育僧团。晚年协助会稽建寺,推动浙东佛教发展,圆寂后弟子定林达禅师承其法脉。
在刘 宋国的元嘉十六年(439年),十六岁的法献和尚来到了京师的上定林寺。
法献俗姓徐,西海延水(青海海晏)人。年轻的法献发誓今生一定要西行求法,瞻仰佛祖圣迹。
多年以后,法献和尚成为京师知名的高僧,他“博通经律,志业强悍”,西行取经愿望更加强烈。当时佛教五部律经已有四部传来东土,惟缺一部《迦叶维律》,精研戒律的法献深感不足。刘宋元徽三年(475年),法献和尚自京师建康出发西行,梁朝的《高僧传》中说他“西游巴蜀,路出河南,道经芮芮(柔然)”,最后到达佛教东传的中转站于阗(今新疆和田)。
法献和尚原想跨越葱岭去天竺(印度),但是适逢栈道断绝,不能再走。这时,与他交好的一位于阗僧人带法献来到一处密室,取出一只铜函(铜制的盒子)交给了法献和尚,说道:“此函有佛舍利,可将其带还南方,广作利益之事。”并告诉他这个佛牙是从乌苌国(印度河上游及斯瓦特地区)中得到的,历经了许多的艰难。
这令法献和尚大喜过望,他后来听见几个僧人在议论“乌苌国丢却佛牙,不知何国福德僧当获供养”,更加是确认无疑了。为此喜不自胜。法献和尚虽然未能到达天竺(印度),但是收获仍然不小,《高僧传》中说他获得佛牙一枚,舍利子十五粒,并《观世音灭罪咒》及《调达品》,于是而还。
法献和尚回到京师的上定林寺后,将佛牙秘密收藏起来,私下供养,甚至连他的弟子都不知晓这个事情。法献和尚只给灵根寺的高僧法颖一人看过佛牙舍利。这个时候的南朝已经是萧齐政权,当今的皇帝萧赜信奉佛教,当朝的司徒(宰相)竟陵王萧子良更是以崇佛出名。
竟陵王萧子良精通经学、史学,尤喜佛典,与兄长文惠太子萧长懋并精佛法。萧齐政权的永明年间,有文士集合于竟陵王左右,其中最着名有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八人,文学史上称“竟陵八友”。
萧子良在任司徒时,移居鸡笼山邸,常在邸园内操办各类斋戒,大集朝臣众僧。一生奉戒极严,自名为“净住子”。何胤的学生钟岏进议曰“食蚶蛎不为食肉”,遭到萧子良的怒斥。
范缜向来反感佛教,甚至反对佛教的因果论,萧子良也因为此事感到不满。萧子良为政体恤百姓疾苦,遇有灾荒,则上奏朝廷宽减役税、开仓赈济,深受百姓拥护。汤用彤赞叹说:“竟陵王者,乃一诚恳之宗教徒也。”
南齐时朝政昏乱,对人民的剥削十分残酷。萧子良能够体恤民情,主张减轻赋役征发。萧子良批判折钱纳税制度的弊端,指出:“诸赋税所应纳钱,不限大小,但令所在兼折布帛若杂物,是军国所须者,听随价准直,不必尽令送钱。”他认为实行这样的政策,“于公不亏其用,在私实荷其渥”,既保证了军需国用,又照顾到人民的负担能力,公私两便。
那时,南齐时期流行把征收商税的官职标高价出售给私人承包的做法,弊病很多。于是萧子良坚决主张“宣敕有司,更详优格”,革除商税征收中的种种弊端。萧子良积极主张免除民间欠税,指出:“今闻所在,逋余尚多。守宰严期,兼夜课切。新税力尚无从,故调于何取给?政当相驱为盗耳。”他主张“逋租宜皆原除,少降停思,微纤民命。”萧子良反对重役扰民,指出民间“乃有畏失严期,自残躯命。亦有折绝手足,以避徭役,生育弗起,殆为恒事”,主张了立即采取措施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
永明三年,皇太子萧长懋在皇宫讲孝经。那些文人朋友大多亲临 释 奠。
(释奠是中国古代学校中祭祀先圣先师的典礼?,起源于周代,属于“三礼”中的“君师”之礼,核心是通过陈设酒食、乐舞等仪式表达对孔子等先师的崇敬)
其中包括皇太子萧长懋的弟弟萧子良和几个朋友。
王僧绰为此做四句诗,曰:
礼惟国干,义实民端。
身由业澡,世以教安。
金镕乃器,水术伊澜。
渐芳则馥,履冰固寒。
瞽宗务时,頖宫善诱。
咨此含生,跻彼仁寿。
淳移雅缺,历兹永久。
游艺莫师,独学谁友。
三兆戒辰,八鸾警旦。
风动蒿宫,云栖参馆。
礼迈仁周,乐超英汉。
神保爰格,祝史斯赞。
郁鬯既终,德馨是与。
降冕上庠,升宴东序。
槐宰金贞,藩维玉誉。
时彦莘莘,国胄楚楚。
萧子良则作的诗,则如下:
霜轻流日,风送夕云。
雕檐结彩,绮井生文。
四琏合旨,八簋舒芬。
当时宴会之中,有一位叫萧衍的人,也是交游于萧子良门下的。
萧衍于宋孝武帝刘骏的大明八年(464年)生于秣陵县同夏里三桥宅。从血缘上看,萧衍和南齐皇室关系很密切,他的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萧道成的族弟,曾经做过侍中、卫尉等高官。他们都是东晋淮阴县令萧整的后代。
萧衍后来之所以能建立功勋,他的家族背景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萧衍小时候就很聪明,而且喜欢读书,博学多才,尤其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凭借家族背景,萧衍刚出仕时,担任巴陵王、南中郎将萧子伦府的法曹行参军,后改为卫将军王俭属下的东阁祭酒。
他筹略过人,兼有文武之才,王俭一见,便对他非常赏识,奏请萧衍任户曹属一职。王俭曾对名士何宪说:“这个萧郎三十岁内将做侍中,三十以后则贵不可言。”
在永明二年(484年)正月,竟陵王萧子良开建西邸,广招文学之士,萧衍和范云、萧琛、任昉、王融、谢朓、沈约、陆倕七人一同交游于萧子良门下,被称为“竟陵八友”。
王融号称他“识鉴过人”,时常对亲友说:“以后宰制天下,必在此人”。(指的是萧衍)。”
在此前后,萧衍曾任南郡王萧昭业幕中的文学。
到了齐武帝的永明七年(489年),竟陵王萧子良在一次法会上隐隐约约看见释迦牟尼从东而来,威容显耀。
后来,竟陵王萧子良又梦见自己来到上定林寺,看见卧病在床的法献和尚对他说:“我库中有无价神宝。”
竟陵王萧子良来到定林寺库中,看见了寺院中有许多的小函,于是他一个个把盒子打开,发现里面都是佛经、佛像。最后,萧子良看见有一只小函(小盒子)悬挂在空中,而函中又有一小函,萧子良把它打开之后,顿时看见光色闪烁,不知是何物。
竟陵王萧子良梦醒后,萧子良认为此梦是一个瑞兆,于是立即派人去上定林寺,询问寺库中是否有异宝。
法献和尚以为是竟陵王萧子良过来索要珍珠财宝之类的东西,所以并未在意。
等到夜里寻思此事,法献和尚方才感到惊悟,遂亲自将佛牙送到竟陵王萧子良的府邸。
竟陵王萧子良原先本来就有派人前去西域天竺迎取佛舍利过来的,用于供奉的想法。而此刻,萧子良得到了佛牙舍利,更以为是灵瑞,“敬事尊重,倾历心力”。
法献和尚后来被南齐朝廷任命为京师秦淮河以北诸寺院的僧主。
南朝齐永明七年、北魏太和十三年、高昌建初元年等政权年号。这一年,南朝齐武帝萧赜下诏整治婚礼奢靡现象,要求限制婚宴规模并推行俭朴婚俗。北魏孝文帝推行赈济新政与祭祀礼仪改革,处理拓跋天赐贪腐案并遣散宫女配给北方六镇贫民。范缜在竟陵王的宴席提出《神灭论》引发了宗教争议,柔然叱吕勤部归附北魏,南齐豫章王萧嶷请辞由其子萧子廉代镇东府。
南齐王俭、北魏拓跋猛等官员去世,触发朝廷的人事调整。高昌政权改元建初,晋东南佛教造像活动因羊头山题记发现修正了对当地石窟开凿时间的传统认知。
正月十八日,南齐武帝萧赜的弟弟临川献王萧映去世。
当初,齐武帝萧赜担任镇西长史时,主簿王晏竭力谄媚阿谀,受到齐武帝萧赜的宠信,从那以后,王晏就经常逗留在齐武帝萧赜的府中。齐武帝在为太子的时候,王晏就担任了中庶子。后来齐武帝萧赜惹怒过高帝萧道成,王晏马上声称有病,同齐武帝疏远了。
齐武帝萧赜继位后,任命王晏为丹杨尹,对他的感情和信任,一如往日,每天朝晨和晚上都要召见一次,商讨国家大事。从豫章王萧嶷到王俭以下的官员,都曲意奉迎,想方设法和王晏交往。二月,壬寅(二十八日),武帝任命王晏为江州刺史,王晏不想远离朝廷,又把他留下来,命他为吏部尚书。
三月,甲寅(十一日),齐武帝萧赜立皇子萧子岳为临贺王,萧子峻为广汉王,萧子琳为宣城王,萧子珉为义安王。
《济公传奇》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磨铁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磨铁读书!
喜欢济公传奇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济公传奇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