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我们知道,一直都是这样的啊。”对于杨嗣昌在悬赏中给出来的奖赏,百姓们——稍微有点社会经验的百姓们,都毫不意外,也并不觉得是欺骗。
这一直以来不都是这样的吗?
朝廷虽然常常有各种悬赏挂出来,但是悬赏的奖赏到底是什么东西、什么情况,那就要看运气了,如果是皇帝发布的,可能皇帝对此非常重视且慷慨,赏赐就能比较好;反之就会很一般般。而如果是官员衙门发布的,那么就更有可能不怎么样了……
而这还是悬赏令上写着的奖赏。
等到如果有人成功以后真的要去从官府手里获得这些奖赏的时候,那就又是一回事儿了。
——这就要看运气好不好,能不能碰上一个比较有良心的官员了。
运气好,碰上的官员有良心,那么悬赏令里面写着的奖赏大约就都能到手;如果运气不好,碰上的官员想法很多,那么情况就难说了,好一点的还能到手大半,坏一点的那就是只有一点点……
所以,一直都是这样的啊。
杨嗣昌那个“通侯”和“万金”虽然基本上都是虚指,但是说起来其实也算是非常高的那一类奖赏了。当然,到时候真的能够到手多少……
【在这里简单说一下左良玉,】
【左良玉的家庭背景并不清楚,只知道他少时早孤,所以条件应该也并不好,所以不识字,不过他“多智谋,善抚士卒”,所以从军之后很快就混得如鱼得水。】
【最开始,左良玉是在宁远那边的军中,也就是和外敌作战,屡立功劳,一路升到了副将;随后,在崇祯五年,左良玉带兵开始镇压农民起义军,战果还算不错,左良玉成功成为了明朝军中镇压起义军的主力之一,并且不断壮大。】
【顺带一提,左良玉此人早年不好说,但是至少在镇压农民起义军之后,大约对明朝朝廷就很有些微词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由检派出来的宦官监军。宦官监军到底有没有搞事儿索贿之类的,并无记载,但是对宦官感到不满的不只是左良玉一人,还有其他的将领们。】
【但是其他的将领和左良玉不同的一点在于,他们之后的发展并不如左良玉,影响力也不如左良玉。】
朱元璋面无表情:“哦,现在对大明朝廷完全没有意见怨言一片忠心的将领,还存在吗?”
左良玉等人的什么“颇有微词”。对于朱元璋来说毫无杀伤力。
因为这种事情简直就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啊!
大明都这样了,军饷发不出来,朝廷上党争不断,皇帝想一出是一出……虽然军饷发不出来也离不了不少将领的中饱私囊,但是这也不影响他们因为前面的种种原因而对朝廷很有些怨言。
颇有微词其实估计都是客气的说法了,要朱元璋说,恐怕有些人心里面都可能转悠着各种大逆不道的念头了。
——不然的话,连年兵变,,还差不多两年就能来上一个特别大的,难道就全都只是士卒们的努力吗?
当然,主要的努力当然是士卒们,但是这里面肯定也有个别的将领插手了……
他们并不会真的想要和士卒们一起搞兵变,但是通过兵变,借着兵变的事情,让自己显得更加重要也不是没有可能——虽然这个操作需要比较高明的手段,如果不高明就要直接承担责任被贬甚至入狱……
但朱元璋平等地怀疑这个时候的所有将领!
所以,左良玉对朝廷颇有微词,根本不算个事儿!
真正要说算个事儿的话,那就是他后来的发展不错——甚至还被杨嗣昌举荐,成为什么平贼将军,然后能够统管指挥各镇兵马……
这才是最要命的。
如果一个对朝廷忠心度不达标的人走到了这个位置上……
难道大明就选不出来其他人来坐这个位置了吗?“忠心度达标”,又不是要求这人完全忠心耿耿一点怨言都没有,而是达到一定的水平线就行了,至少有大局观,能够知道自己的责任并且履行责任,并不因为对朝廷的一些怨言、以及和朝中一些人的个人恩怨而不干事儿……
这就行了。
至于说左良玉……朱元璋觉得,被单独拎出来介绍的左良玉,看起来不太像是这种忠心度达标的将领。
他磨了磨牙。
说来说去,就又说回到朱由检头上去了——杨嗣昌杨嗣昌!杨嗣昌说什么你就信什么?杨嗣昌说什么你就同意什么?你怎么不把皇位让给他坐呢!
他举荐人,可以,但是你为什么就能直接同意?你了解左良玉这个将领吗?你知道这是个什么人吗?如果用他,你想好之后他万一拥兵自重失控了该如何应对了吗?
哈!
【从崇祯七年开始,左良玉的地位就进一步提升,当时正是李自成从陈奇瑜手中逃脱成功,高迎祥还没死的时候,换言之,是农民起义的高潮时期,因此,军队和将领的重要性有所提升,他们的机会也增加了许多。】
【当时,起义军兵力多,粮草充足,还能够让大多数人骑马前进,省力气的同时行军速度较快;而明朝军队则每个将领手下兵力少,粮草供应根本跟不上,同时步兵多骑兵少,行军速度根本跟不上,且体力也跟不上。】
【因此,左良玉开始避战保全自身实力——他对起义军并不认真追击,还抓紧一切机会收留各种投降过来的将领,以此扩张自己的军队;而对于当地督抚的调令,则或者干脆无视,或者拖延迟缓。】
【骄横跋扈,拥兵自重的局面,开始了。】
喜欢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