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东北角有座东栢堂。
这里周边大片建筑是曹魏时期的丞相府。东栢堂就是过去的听政殿。
高欢在世时,常居晋阳。
但他也会时不时到邺城巡视。东栢堂就是高欢在邺城的别院。
高欢死后,这里自然就被高澄接管。
549年八月初8晚,高澄召集几位心腹到此,商量大事。
陈元康,散骑常侍、中军将军。
杨愔,侍中、吏部尚书。
崔季舒,黄门侍郎。
……
半夜,东栢堂忽然爆发激烈搏杀。
高澄、陈元康,以及若干侍卫被砍死。
杨愔夺门逃走,崔季舒躲在茅厕捡回一条命。
据说杀死高澄等人的是东栢堂的另外一部分侍卫。
京畿大都督高洋率禁卫军迅速赶来,控制住现场。
高洋下令诛杀全部凶手,也就是东栢堂活着的侍卫们。
同时,高洋派死士封锁东栢堂。
第二天,高洋上朝,向皇帝元善见和大臣们宣布:
大丞相高澄遇刺,性命无大碍,在东栢堂养病。
凶手已伏诛。他们是南梁派来的杀手。
高澄委托高洋暂代所有职务。
……
东魏国内的势力,主要有几方面:
高氏家族。包括高澄、高洋9兄弟在内的高欢直系,以及高岳、高隆之等旁系。
晋阳勋贵。以六镇军士为主的鲜卑族世家。
元氏皇族。
河北汉人世家。
对于大丞相高澄遇刺之事,朝野各界开始时震惊莫名,但很快就平静下来。
可能是因为,最近几年,高澄多数时间在晋阳指挥对外军事行动。首都邺城,本就是高洋坐镇。
皇帝和朝臣们,这些年直接与高洋打交道更多。
大丞相高澄在东栢堂养病,或在晋阳指挥军队作战,对大伙来说,感觉没什么变化。
……
高欢之子,除了一人,其他人都继承了父亲的高颜值。
这个例外之子就是高洋。
高洋肤黑脸肥,其貌不扬,甚至有些丑陋。
这与高氏家族的遗传外表格格不入。谁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当然,更没人敢非议。
高澄“遇刺养病”期间,高洋宣布派陈元善秘密出外执行任务。
任命心腹将领王纮领左右都督,负责皇宫禁卫。
任命大将军都护唐邕,率军镇守邺城四围。
8月初10,高洋说服皇帝元善见,立长子元长仁为太子,以此借口大赦天下,稳定军队、官场、民间人心。
……
即便高洋本身再大,纸始终包不住火。
高澄养病几月,没见任何人,难免引起外界种种猜测。
最高兴的是皇帝元善见。
他派人多方收集信息,得出“高澄已死“的结论后,对身边亲信兴奋道:“大丞相高澄之死,实乃天意。元氏魏室复兴有望矣!”
可是,元善见还没高兴几天,高洋忽然率8000军士包围了皇宫。
高洋带着200披甲武士,杀气腾腾闯入昭阳殿,一群人直登上宫殿台阶,来到皇帝面前。
200甲士手按刀柄,围峙两边。
高洋缓缓上前,对皇帝拱手,盯着对方道:“臣有家事,须赴晋阳。邺城军政大事,盼陛下按过去方针办!”
元善见看看周围凶神恶煞的军士,以及噤若寒蝉的皇宫侍卫,对高洋缓缓点头,道:“高爱卿请放心。大都督即便不在邺城,邺城也不会有什么变化。”
高洋点头,转身,带着200军士扬长而去。
皇宫外8000精骑兵跟随离开。
皇帝元善见坐在龙椅上,久久没有言语。
还以为强势的高澄死了,自己的日子会轻松点。
现在看来,高欢家这个不声不响的二世子,也许比长子更难缠。
元善见不免陷入深深绝望之中。
高洋必须去高氏家族的大本营晋阳。只有掌握了晋阳,他才算从大哥高澄手中接过父亲高欢的遗产。
高洋北上前,留高岳、高隆之、司马子如、杨愔在邺城,处理朝廷事务。
高岳,渤海高氏人,高欢堂弟。爵位清河郡公,官职是侍中、太尉。
他与高隆之、孙腾、司马子如,是高欢时期的“朝中四贵”,可见高欢对他的信任。
高岳也是高澄南伐南梁、西讨西魏、收复河南全境的军队总司令。可见高澄对他的信任。
现在,他受高洋委托,以侍中(宰相)、太尉(军队元帅)身份,留守邺城。可见高洋对他的信任。
高隆之,洛阳人。高欢时期的红人。高澄时期的太子太师、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因贪污腐败被高澄当朝斥责、降职,于是投靠高洋。
高洋给他升官品为太保,继续担任吏部尚书,与高岳等一起留守邺城。
司马子如,籍贯河内郡,出生怀朔镇,少年时就与高欢为友。后投奔尔朱荣,在尔朱世隆手下任职。
高欢与尔朱兆决裂、东出河北时,司马子如遭到尔朱世隆猜忌,被降职发配。
高欢攻入洛阳,司马子如赶来投奔,终于找到组织。
高澄反贪时,司马子如被整得很惨,被高澄绑着游街、关进牢狱。
在高欢说情下,高澄放过司马子如。司马子如毫不犹豫向高洋靠拢。
现在,他被高洋任命为侍中、并州刺史。
杨愔,出身弘农杨氏。其族叔杨侃参与谋杀尔朱荣,家族被尔朱家族报复,几尽灭族。
杨愔得到高欢赏识,嫁两个女儿给他。
高澄把杨愔当作亲信,临死前正与杨愔、陈元康、崔季舒三人密谋禅位之事。
其实,杨愔与高洋走得更近。因此,高澄被谋杀时,他在现场,却能安然无恙。
高澄死后,杨愔继续担任侍中,加升尚书令,成为高洋集团重要成员。
《幸好遇见神》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磨铁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磨铁读书!
喜欢幸好遇见神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幸好遇见神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