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老二挺大个人了,不大可能神神叨叨的闹着玩。既然让闺女悄悄带话,肯定有必要的原因。
曲卓嘴上说是去菁华学校看运动会,是为了甩开形影不离的“跟屁虫”。回十号院给小电驴换了组电池,骑到胡同西口没进学校,左拐溜溜的走了……
“干什么坏事啦,搞得跟特务接头似的?”
“进来进来。”
梅宣宁不耐烦的催促,进书房拿出个黑皮记事本翻开……不少事呢,得一件一件的说。
之前曲卓不提出把沧浪公司集团化嘛,着急出门,给梅宣宁留了一明一暗两份计划就走了。
梅宣宁回到京城,充分理解了某人的想法后,做了一份像模似样的计划书,提交给了舍主任的衙门。
随后,又接受了一私下一公开的两场汇报会。相关领导们权衡讨论时,他着急忙慌的赶回鹏城……
福田和落马洲自贸区,“福落”说起来有点不吉利……当然啦,我们是不在乎那些的,主要是考虑港岛人民的民俗习惯,所以简称“福马自贸区”。
嗯,没错,就是这样的……
该项目的股权分配方案虽然还没谈妥,但立项是必然的。为了不耽误时间,一边谈判一边勘探,做设计出预算。
主打一个两不耽误。
另外,北区的晶圆厂马上就要试产了。
内陆的占股从沧浪账面上走,梅宣宁作为沧浪的首席执行官,需要代表内陆时不时刷一刷存在感。
又是参加谈判、又是跟进规划,还要时不时去北区露露脸,整个就一忙到飞起。
越忙事越多。
粤省邀请和黄共建黄埔造船厂,羊城邀请庞家将绍荣钢铁厂迁至内陆。
寻求合作嘛,内陆方面肯定要拿出积极的态度和诚意,但频繁的两边跑,手续麻烦不说,靡费太高。
梅大老板这个本身就要频繁两边跑的货,受粤省和羊城双重委托,负责居中沟通联络。
梅老二不是某人,脸一耷拉爱谁谁。粤省主管工业的那位,他得叫叔叔。亲自出面拜托,他再忙也得硬着头皮答应……
几番奔走下来,前者因为和黄三家合并拆分还没完成,所以暂时搁置。
后者,庞定元倒是有些动心。犹豫了一段时间后,带着儿子去羊城考察过两次……
作为一家市属厂,羊城钢铁厂实在有点拿不上台面。
255 立方米高炉、24 平方米烧结机、3 座6吨氧气顶吹转炉和 4座5吨电炉,全都是高耗低产,早就应该被淘汰的老家伙。
650的开坯机、400\/300 轧机和横列式线材轧机,只能生产建筑用圆钢和小型角钢,成材率连百分之八十都达不到。
倒也不是一无是处,在荔湾区白鹤洞的厂区足有2.12 平方公里,还有原料的专线铁路和小型货轮。但本地没有原料供给,物流成本非常高。
最致命的是缺电。
一家钢厂连电力无法保障,多少沾点扯淡。
以上还不是最大的问题。
设计生产能力二十五万吨的工厂,79年只有十万吨钢产量。与之相对的是,居然有一点三万职工。
人均年产钢量不足八吨。
都不用跟外面先进的钢厂,国内相对先进的鞍钢,都能达到人均年产量五十吨。
问题还远不止这些。
一点三万职工里,只有大约百分之二十的熟练工。还拖着厂属医院,厂属中小学和大量靠钢厂养活的三产,非生产人员超过百分之三十。
羊城的意思是,明明是包袱,不但不能甩,还要折算成价值,落实为占股。如果绍荣搬过来,生产规模扩大,再多招些人就更好啦。
问题是,养几千号闲人就算了,连特娘的电都没法保证,还扩产?
所有设备都改成脚蹬手摇,让好几千闲人天天人肉发电?
还困难只是暂时的,未来一定会得到解决……落在庞家父子耳朵里,简直就是大白天里说胡话……喝了多少假酒吗?
庞定元当面委婉的表示:回去后会认真权衡。
背地里跟儿子摇头:去不了,去不了,那是天坑,谁跳进去谁死……
虽然心里已经否定了把工厂搬去羊城的可能,但绍荣眼下的困境必须要解决。
去年刚花了大价钱引进的全套电炉炼钢设备,还升级了部分轧钢设备,正是流动资金不足的时候。
忽然间工厂被勒令停工,责令处理已造成的污染,还被港府开出了一张两百万港币的罚单。
虽然停工,但工人,尤其是技术工人必须要维持,得给开一份底薪安抚人心。
只出不进之下,工厂的流动资金很快就枯竭了。
在羊城伸出橄榄枝之前,庞定元正在忙两件事,一件是寻求贷款续命,一件是为工厂寻找新址,搬离港府工业北迁规划下,早晚都要离开的将军澳。
获得贷款不是很困难,但结合绍荣厂眼下的情况,哪家都没办法开出比较好的利率,抵押折算也非常狠。
不是落井下石。
眼下港岛的房地产市场正热,同样的钱放给地产公司,只要不是红磡的地,基本都能保证回报率,风险还低。
就绍荣眼下的情况,什么时候能复工根本看不到头。时间耽误的太久,等复工时市场也被蚕食的差不多了。搞不好最后就得破产卖设备抵贷。
银行是生意,不是善堂。高风险伴随高利率和高折价,是再正常不过的……
道理庞家父子很清楚,又焦急又无奈。
抓紧时间考察比较,看中了屯门青山发电厂东南侧的一块临海地。挨着发电厂,电力有保障。北临龙门路,南侧可以修建转运码头,交通、物流都比较便利,还符合港府对未来的规划。
但拓荒开地,修建码头的成本很高。港府眼下对“污染”二字的神经比较敏感,要求也高。
如此算下来,拿地、基建,填海造码头、环保配套和搬迁,全下来至少需要2.7亿港币。
预计建设周期最快一年半,期间要一直养着管理团队和技术工人们……
绍荣钢铁厂出事前,估值大约有五亿多港币。出事后开出最高价码的恒生银行,也才给估了个三点五亿。
再除去将军澳原厂区治理污染必须的花费,也就三亿多点。
押贷率差不多百分之九十五。
且不说有没有银行愿意放款。就算拿到钱,稍微出一丁点波折,就得资金链断裂……
这种情况下,庞家父子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缩小规模减少投资,再慢慢经营从头再来。要么打破长久以来的独家经营策略,引入投资人。
前者,缩小规模等于提高成本。
本就担心长时间停产后市场被挤占,如果成本再提上去,绍荣还有生存空间吗?
后者,除非万不得已,实非所愿……
喜欢1976步步生莲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1976步步生莲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