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便是经由数位德高望重的老院士,包括与他亦师亦友的曾福年院士,以及他在燕京述职时打动的那几位战略科学家联名,通过此渠道提名的候选人。
当候选人材料在内部系统公示时,即便是在见惯了顶尖成果的院士群体中,也引发了不小的波澜。
材料首页,罗列着足以让任何一位资深科学家艳羡的成就:
2013年生命科学突破奖获得者。
2016年度丹·大卫奖获得者。
2017年度路易莎·格罗斯·霍维茨奖获得者。
2018年度科瑞维安引文桂冠奖获得者。
2018年诺贝尔化学家奖最年轻得主。
2021年度沃尔夫农学奖获得者。
202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
2022年生命科学获医学奖获得者。
......
如此丰厚的奖项积累,以至于一些别的学者引以为傲的学会奖甚至连凑数的资格都没有。
至于所获荣誉也很难用一言两语去叙述完整:
米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长江学者、千仁计划。
华国优秀青年奖章获得者。
《细胞》、《自然》、《科学》三大顶刊通讯作者论文二十余篇。
领导建设全球首个生物专用超算“方舟”。
近期发表于《细胞》特刊的“枢纽蛋白及智能调度网络”的开创性工作,被国际同行普遍认为是“范式转移”级的贡献。
......
当然,陆时羡醒目的出生年份,以及相对短暂的独立科研生涯,也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直至今日,在院士评审的内部讨论中,依然还有两种声音交锋。
少数保守派的观点依然是: “院士称号,不仅是对学术成就的认可,更是对学术品格、领导力和持续贡献的综合考量。”
“陆时羡的成果无疑闪耀,但过于年轻,其持久性有待时间检验。如此仓促当选,恐难以服众,也打破了院士体系的平衡。”
然而,这一次更多的是以曾院士为首的支持牌观点:“我们评选的是院士,不是‘年资’。陆时羡的工作,其颠覆性和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常规的学术评价体系。”
“他不仅个人做出了诺奖级工作,更带领团队和国家,在一个战略方向上实现了全球引领。”
“这种能力和贡献,放眼全球也是凤毛麟角。难道我们要因为年龄,就将一位可能定义未来生物学方向的领袖人物,挡在最高学术殿堂之外?这绝非设立院士制度的本意!”
争论从内部会议蔓延到非正式的交流场合。
支持者认为,破格接纳陆时羡,将向世界展示华国学术界“唯才是举、勇于打破陈规”的气度。
而反对者则担忧,这会助长急功近利的风气,且对按部就班、同样做出卓越贡献的其他资深候选人不公。
只不过这些争论都不重要,因为最关键的环节在于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的内部评审会议。
而陆时羡的学术积累实在是过于丰厚。
以至于厚积薄发之下,他能打出来的牌实在是太多太多。
......
这一天,能容纳百余人的会议室内座无虚席。
不仅本学部的院士全部到场,许多其他学部的院士也慕名而来,想要亲眼见证这位传奇年轻人的答辩。
陆时羡依旧是那身多次出现在各种颁奖典礼的正装。
在一片崭新又显得格外深沉的西装中显得格外醒目。
他走上报告台,神情一如既往的平静,仿佛台下那些审视的目光,与实验室里等待结果的仪器并无不同。
他的陈述报告,没有赘述那些已为人熟知的荣誉,而是聚焦于未来。
“各位前辈,同仁。”他开口,声音通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遍会场。
“我今天站在这里,并非为了总结过去,而是希望有机会,能以华科院院士的身份,更好地参与到塑造华国生命科学未来的进程中。”
他首先阐述了“枢纽蛋白”研究后续的宏大规划,以及“方舟”超算在其中的核心作用。
随后,他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更具野心的愿景:
“生物学正在经历从‘认识生命’到‘设计生命’的范式变革。基于我们目前的工作基础,我设想在未来五到十年,推动建立 ‘国家生命设计大科学装置集群’ 。”
“这不仅仅是‘方舟’的升级,它将整合基因合成、自动化实验、超高通量筛选和人工智能设计,形成一个从‘设计理念’到‘生命实体’的完整闭环。这将是华国在即将到来的‘生物世纪’中,掌握战略主动权的关键!”
他清晰地描绘了这个装置集群在医药研发领域比如快速设计新型疗法、农业育种领域比如定制化设计高产抗逆作物、能源环境领域比如创造高效固碳或生产生物燃料的微生物等领域的颠覆性应用前景。
诸位前辈。陆时羡的声音在会场回荡:我们正站在生物学千年未有之转折点。”
“站在历史的拐点上,过去的我们解析细胞,未来的我们将设计细胞。
他抬手轻点,投屏瞬间展开。
浩瀚的“星云”在会场前方旋转,渐渐凝聚成双螺旋结构。
这不是幻想。基于超算和枢纽蛋白研究,我们已具备构建生命设计大循环的能力。投影中,基因序列如瀑布流淌,自动生成蛋白质结构,再自主组装成细胞器。
一位白发院士忍不住前倾身体,眼镜滑到鼻尖都浑然不觉。
会场静得能听见呼吸声,很多人都为他的构想而震撼。
紧接着,又响起一片嗡嗡的议论声。
原本一些对生命科学不甚了解的院士们,此刻都意识到这个年轻人描绘的蓝图,正在打破传统学科的边界。
一位院士对身旁的同僚低语:我们以为他仍然还在攀登一座高峰,没想到他是在打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在提问环节,一位以严谨乃至苛刻着称的老院士抛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陆博士,你的蓝图很宏伟。但大科学装置耗资巨大,你如何保证其产出能匹配投入?又如何避免使其成为一个华而不实的‘奢侈品’?”
陆时羡似乎早有准备,他从容应答。
喜欢没参加高考怎么了?我保送的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没参加高考怎么了?我保送的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